中新網陜西韓城9月21日電:題:黃河詠嘆調:大河懸壺濟天下 水枯石崩誰相濟?!
記者:王亮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長吟著謫仙人李白的詩句,大河之旅前方報道組逐河而來,來到黃河母親的心臟——壺口瀑布。這里位于陜西省宜川縣壺口鄉(xiāng)境內,處于九曲黃河中游。
十里以外就能聽到這顆心的巨大轟鳴聲,如同旱天響雷。民族的最強音,黃河文明的興奮灶,均肇始于斯。
有人說壺口瀑布是可以觸摸的威風鑼鼓,是可以凝視的黃河大合唱,確實,但見滾滾黃河從500多米河床排山倒海似地奔騰而來,陡然被地勢縮束于20—30米的“龍槽”,河槽落差約30米,似一把巨大的茶壺將急宕而下奔騰不息的黃河水收入,正如古人詩中所云:“源出昆侖衍大流,玉關九轉一壺收”,那百丈水柱騰起撲面霧氣,真有驚濤拍岸、濁浪排空、驚天動地、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
《書·禹貢》曰:“蓋河漩渦,如一壺然”,壺口即因此而得名。懸壺本是行醫(yī)的意思,但就地理特征和黃河文明而言,這里又何嘗不是真正意義的懸壺相濟之處?這里作為大禹治水“引山表木”的第一標記早已名垂史冊,銘刻著古老的黃河文化印記,不失為黃河文明的中樞所在。傳說黃帝時代的倉頡在這附近發(fā)明了漢字,中國歷史上第一帝第一都均誕生在附近,帝堯之都平陽就是現(xiàn)在的臨汾市(堯都區(qū)),距壺口瀑布約300里。在壺口瀑布偏北不遠的地方,還有座人祖山,據說“天作之合”即由此而來。伏羲兄妹成為人類最早的祖先,就是因為在此山“隔溝滾磨”經天帝同意結為夫妻的結果。1953年臨汾挖沙時一鏟挖出個丁村,3枚人齒化石的出現(xiàn)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那部分缺環(huán),中國歷史好象在那時一下子也就完整了。
在記者看來,眼前的景象又分明是一顆泵血的巨大心臟,那奮然迸濺的純黃水珠,分明就是華夏民族的力量之源。早在90版的50元人民幣上目睹了它的風采,然而只有站在現(xiàn)場,面對瀑布,目睹巨浪翻滾,耳聞濤聲震天,才能真正領略到黃河在奔騰、黃河在咆哮的浩大氣勢,人與自然的種種遐想和戰(zhàn)勝一切的勇氣和力量,油然生發(fā)。
據悉,壺口瀑布寬度最大時可達1000余米,最大瀑面3000平方米。但是,近年來水量不太理想影響了瀑寬,此外,據山西省地質遺跡調查組專家提供的情況,由于壺口特殊的地質構造,河床兩側巖石易被侵蝕、剝落、崩塌,瀑布因之不斷后退、萎縮。據史料記載,在最近的2700年間,這條瀑布已后退3000多米,寬度也縮小了七分之一。記者采訪了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王守春,王老說,目前,瀑布仍以每年20厘米左右的速度萎縮。由于陡壁變緩,落差也在縮小,壺口瀑布漸失雷霆萬鈞之勢。專家提出警告:如不進行綜合治理,再過50年,壺口瀑布將萎縮成不足10米的險灘。
據了解,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萊斯先生等一行4人,已于8月中旬對壺口申報世遺工作進行實地考察,并表示將盡快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報告,爭取早日將壺口瀑布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希望申遺成為一大契機,有關部門盡快對黃河上中游進行進行有效的生態(tài)治理,啟動瀑布地質環(huán)境保護與治理工程,養(yǎng)護好壺口瀑布,留住這天下奇觀。對著黃河母親的心臟,大河之旅報道組誠摯祝愿。
攝影: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