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10日電 據新聞晨報報道,由于人民幣理財產品在投資取向上發(fā)生的根本轉變,一度跌入低谷的人民幣理財產品近期在上海市場開始全面升溫。據不完全統(tǒng)計,“變身”后的人民幣理財新品在短期內就攻占了巨大的市場分額。
理財投向開始“多樣化”
相比預期年利率普遍達4%以上的外幣產品,人民幣理財產品已“疲軟”了大半年光景,主要原因是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傳統(tǒng)投向———銀行間債券市場上的各類人民幣債券(含央行票據、金融債、短期國債等)的市場利率自去年下半年起便一路下滑。
昨天,最新一期發(fā)行的一年期央行票據的參考收益率僅為1.7322%。不過,最新一期企業(yè)短期融資券的年收益率卻高達3.25%,這意味著,具備主承銷資格的銀行,依仗“短期融資券”完全可以配出較高收益率的人民幣理財產品。事實上,最近上市的多數固定收益型產品都已轉投企業(yè)債、短期融資券等。招商銀行于春節(jié)前推出的人民幣債券理財產品,就是以信用等級在A-1以上的能源類企業(yè)短期融資券為配置重點,也是國內首只面向個人投資者的短期融資券人民幣理財產品。
結構型產品將主導后市
目前,滬上銀行理財專家們的主流觀點是,以短期國債、央行票據等為投向的“準儲蓄型”人民幣理財產品將逐步淡出市場。新年以來,已很少有銀行推出這類“準儲蓄型”產品了,以工行“穩(wěn)得利”人民幣理財為例,它仍以銀行間債券市場上的央行票據、金融債、短期國債等為主要投向,雖然投資者獲利風險低,但產品收益率也僅為1.78%。
此外,人民幣理財仿效外幣結構型產品的獲利方式,則成為近期理財市場的最新趨勢。原本不相干的人民幣理財和外匯理財產品“聯(lián)姻”,各行接連推出多種人民幣結構型理財產品。如光大銀行的陽光理財“A+計劃”,其資金收益與國際金融市場投資產品相連接,產品到期時,銀行返還投資者的全部人民幣本金以及美元投資收益。
銀行理財專家認為,今后,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收益結構類型將越發(fā)復雜,而結構型產品、收益浮動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將主導今后的市場。因此,投資者認清產品的收益結構就很重要,這類浮動收益型的產品的獲利多同一個標的掛鉤,而掛鉤標的會是利率、匯率、黃金價格、某一指數或信用體等。而投資這類產品,最高收益率并不代表所能獲得的真實收益率,投資者需要承擔一定的獲利風險。(記者 李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