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大觀 | 中新圖片 | 中新財經(jīng) | 中新專稿 | 圖文專稿 | 中新影視 | 中新出版 | 中新專著 | 中新英才 | 華人世界 | 臺灣頻道 | 供稿服務 |
|
20世紀70年代對今日美國影響 2001年09月20日 11:10 碌碌無為的總統(tǒng),糟糕的服飾,蹩腳的發(fā)型,這是美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給世界留下的深刻印象。 近年來,在越來越多的學者、作家和電影制片人眼里,1970年代成了一個痛苦與變革的年代:婦女大量進入勞動市場,舊的家庭秩序土崩瓦解,自由經(jīng)濟學說登上大雅之堂,基督右派開始重新書寫美國政治藍圖。1970年代如今被看成是美國現(xiàn)代生活方式雛形初步形成的年代。 當時人們都忙著把自己的汽車擠到隊伍的前頭去加油,更關注頻發(fā)的社會危機,諸如通貨膨脹、尼克松總統(tǒng)彈劾案等。這些社會危機曾讓整個美國的國家自信像自由落體運動似的,直線下降。在社會深層,這些危機連同高漲的犯罪率和離婚率,引發(fā)了隨之而來的“從信用卡到有線電視,從凱恩斯理論的衰退到比爾·蓋茨的崛起,人們所習以為常的現(xiàn)代化其實完全是七十年代的產(chǎn)物”。美國歷史學家道格拉斯·布萊克寫道,一度被抹殺了的七十年代的痕跡似乎遍及各處,影響著美國的政治、經(jīng)濟政策、價值觀、文化乃至日常生活。 政治:失望與動亂 上世紀七十年代有兩個主要的政治特征,至今仍影響著美國政壇。一個是越戰(zhàn)失敗和水門事件同時留下的后遺癥:巨大的失望。緊隨著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而下臺,民主黨人重新登上了政治舞臺的前沿。在整個七十年代,美國選民們都患上了水門事件的后遺癥。同時,七十年代也目睹了像通用汽車這樣的私企巨頭的潦倒。大量日本汽車的進口代替了美國汽車工業(yè)中心底特律?巳R斯勒公司甚至淪落到乞討的境地,公司的留存靠的竟然是國家納稅人的融資。 經(jīng)濟:蕭條與恐慌中的變革 也許在人們的印象里,七十年代是一片蕭條景象:緊閉大門的工廠和冗長的排隊加油的汽車隊伍。但在這個年代,美國人也起草了兩份經(jīng)濟政策上基礎性的文件,決心抑制通貨膨脹和減少對昂貴石油的依賴性。在1973和1979兩次相似的石油恐慌中,美國通貨膨脹率扶搖直上,在1979年達到11%的歷史最高點。這意味著,如果你把你的工資存在一個特定的帳戶中,隨著美元貶值,你的100美元一年后就剩下89美元了。 當存錢變得沒有任何意義時,七十年代產(chǎn)生了新的投資和信用手段——信用卡。消費貸款數(shù)額在四年里從1670億美元增長到3150億美元。美國人學會了如何在價格高漲之前就把東西趕緊預訂了,等到通貨膨脹時再付錢!半S著成倍的通貨膨脹,”波士頓大學的斯庫曼教授說:“勤儉節(jié)約只能吃啞巴虧! 價值觀:爭執(zhí)與探索 1978年,百老匯上演了一場戲,戲劇主題在今天看來顯得有些古怪,講的是男女混住的宿舍里所發(fā)生的一切荒誕的事。這正是七十年代美國年輕人價值觀的典型反映,說明了性解放所帶來的變化在俗世的平凡生活中又是如何體現(xiàn)的,沒有比婚姻更能反映這種變化的了。1910年,已婚家庭占全美家庭總數(shù)的80%,1970年,仍有69%的人已婚,自那以后,這個數(shù)字急劇下降,到2000年只剩下52%。1965年,每1000個美國人中有2.5個離婚,1970年3.5個,在整個七十年代這個數(shù)字都沒有下滑過。1972年,84%的人已婚,十年后,只剩下67%。在這個醫(yī)學、法律、技術、社會、經(jīng)濟變化產(chǎn)生的年代里,人們看待婚姻有了新的角度。七十年代早期,墮胎法律出現(xiàn)了新變化,避孕技術和避孕藥出現(xiàn)。而新的離婚無罪的法律也使夫妻分開不再那么困難。 不止如此。1977年,猶他州對蓋力·基摩的判決,標志著這個州恢復了死刑,從而又引發(fā)了另一場關于生與死的爭論,這場爭論延續(xù)至今。 文化:從追趕潮流到多元化的出現(xiàn) 除了像《教父》和《唐人街》這樣引起轟動的電影外,七十年代最為著名的還是伍德斯托克音樂節(jié),音樂節(jié)給廣大聽眾帶來了一個音樂上強烈的震撼:黑人音樂與白人音樂,民謠音樂和電子音樂。幾十年過去,歌迷們?nèi)匀怀撩杂谝粋更為廣闊的音樂天地中,從迪斯科到格萊美再到南方搖滾。直到今天,所不同的也只是編曲。 七十年代還有媒體的增殖。這個年代美國人目睹了1970年國家公共廣播電臺的誕生,1972年商業(yè)有線電視的出現(xiàn)和許多所謂的可選擇報紙的出現(xiàn)。隨著這么多新的媒體出現(xiàn),整個美國便呈現(xiàn)出多元化、多樣化。追趕時尚風靡了整個美國文化,七十年代末有線電視席卷了電視行業(yè)。因為經(jīng)濟蕭條和文化轉(zhuǎn)型,七十年代,人們把自己界定于一個個小群體中,以文化為分界線,到今天也是如此。 七十年代初,95%的美國家庭擁有電視,這個方盒子幾乎改變了美國人對所有東西的看法:人們能夠目擊鮮活生動的歷史。難怪七十年代最富影響力的“星期六直播”實質(zhì)上是關于電視的一個電視節(jié)目。節(jié)目突出的幽默特點至今仍是電視節(jié)目的主流風格。媒體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無孔不入。另外還有一個突出的后果:美國社會越來越風行對名人的崇拜。1974年《民眾》雜志的誕生足以說明這一點。 日常生活:支流變主流 在1976年的《紐約》雜志的一篇文章中,把這個年代稱之為世人周知的“我世紀”。在一些諸如“尖叫療法”之類古怪的流行消退之后,許多七十年代的變革留存了下來,比如慢跑,還有牛仔褲。 以食物為例,1972年,當珍尼開始建立有機食物農(nóng)場時,美國的牛肉消費量達到了歷史最高峰。珍尼花了一年的時間培育有機西紅柿,這個品種竟然沒有市場以至于沒有銷售商愿意賣它。但這個想法就此扎根,關于綠色食品的概念不久后就大行其道,今天有機食物已成為一個7.7億美元的大買賣。 有機食物的傳播和上述種種一樣,那些昔日被當成離經(jīng)叛道、不值一提或荒誕不經(jīng)的事物,如今都已成為主流。(摘自:光明日報) |
|||
|
新聞大觀| | 中新圖片| | 中新財經(jīng)| | 中新專稿| | 圖文專稿| | 中新影視| | 中新出版| | 中新專著| | 中新英才| | 華人世界| | 臺灣頻道| | 供稿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
|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