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魯全線下調零部件售價的背后,分銷商的推動作用不可忽視,而以更富競爭力的售后價格吸引買家,背后的真因是什么?是否暗隱其國產(chǎn)化的前兆?
日前,斯巴魯宣布全國范圍內(nèi)下調旗下車型的零部件價格。值得關注的是,此次降價平均降幅在20%左右,其中鈑金類零部件降價幅度突出,最高達40%。斯巴魯表示:“希望借此進一步提高旗下車型的性價比,從而贏得更多中國消費者的喜愛。”
此舉令外界紛紛猜測是其邁出國產(chǎn)化步伐的前兆。然而,本報記者采訪中發(fā)現(xiàn),無論是一線經(jīng)銷商還是廠商均對國產(chǎn)化一事保持緘默。
做大的分銷商
此前,業(yè)內(nèi)流傳著中冀斯巴魯汽車銷售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冀斯巴魯)是此次降價的幕后推手。
“這事的確是由中冀推動的,實際上從2年前開始我們就與廠商就零部件降價進行過多次溝通!北緢髲囊晃恢屑剿拱汪?shù)哪涿耸刻幍玫阶C實。
與多數(shù)國外制造商直接參與創(chuàng)辦銷售公司不同,斯巴魯在華實行區(qū)域分銷商制度,起初斯巴魯?shù)哪腹驹趪鴥?nèi)選定了三家區(qū)域分銷商——意美中國、上海安吉以及中冀斯巴魯,分別在中國負責華南區(qū)、華東區(qū)以及北方地區(qū)。
這三家分銷商,實際上取代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銷售公司。目前,斯巴魯在華銷售的6款車型中,除傲虎(圖庫 論壇)外,其余車型均從日本進口。
上述分銷商中,以中冀斯巴魯?shù)膶嵙ψ顝,“斯巴魯在華擁有110多家經(jīng)銷商,我們下屬就有78家,其中65家為直營,而上海和廣東(指意美中國)的經(jīng)銷商數(shù)量加起來不足30家。”
據(jù)悉,中冀斯巴魯屬龐大汽貿(mào)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這家擬上市的公司旗下經(jīng)營奧迪、奔馳、豐田、大眾、馬自達、起亞等多個汽車品牌,但對斯巴魯?shù)耐度霟o疑是最大的。
該公司于過去的6年時間里,分別為斯巴魯建立了進口車配件中心庫、客服中心、24小時全國汽車道路緊急救援中心、培訓中心,又在汽車業(yè)內(nèi)首次由經(jīng)銷商投資導入了500輛維修代步車。
由于網(wǎng)點覆蓋廣、售后體系健全,中冀斯巴魯?shù)匿N量也在三家分銷商中占據(jù)多數(shù),以2009年為例,該公司銷售24269輛,占斯巴魯在華銷量的69%。
這些都讓中冀斯巴魯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但該公司也有自己頭疼的問題,由于斯巴魯依賴進口,導致零部件價格居高不下,買家早有怨言,由此該公司在2年前就同斯巴魯(中國)方面就零部件降價進行過溝通。
降價真因
盡管斯巴魯內(nèi)部人士在電話中表示,“我們預計7月份在華保有量將達到10萬輛,此次零部件降價是回饋消費者,調整后的零配件價格緊追國產(chǎn)B級車的配件價格水平!钡⑽赐嘎肚5個月的實際銷售數(shù)字。
斯巴魯年初公布在華預計銷量為50000輛,而中冀斯巴魯表示將銷售35000輛。據(jù)內(nèi)部人士透露,中冀斯巴魯前5個月約銷售15000輛,月均3000輛。如果不出意外,完成既定目標問題不大。
但不可忽視的是,“攪局者”的紛紛來襲。
目前,斯巴魯在華銷售的車型中,以森林人最為熱銷,“占據(jù)銷量的一半左右。”但近期上海大眾途觀、北京現(xiàn)代IX35等車型的上市令其所在的細分市場更添亂象。
事實上,競品車型的增多,早前加價過萬的CR-V加價勢頭回跌,而RVA4受召回門影響也降價逾萬。森林人的終端價格卻依然堅挺,“我們不加價,也不降價!
而上述車型均為國產(chǎn),讓森林人較為“厚道”的售價背后,保養(yǎng)價格偏高成為不爭的事實。由于零部件均為進口,此前有消息稱,車主為維修曾等待超過3個月。
不僅如此,由于零部件價格奇高,售后維修費用較貴,為此部分保險公司上調了保險費用,甚至出現(xiàn)個別公司拒保的情況。
由此,斯巴魯表示,此次降價更多的是“回饋消費者,提高滿意度”,但借此提高銷量的目的不言而喻。
國產(chǎn)或推遲
此次零部件降價后,外界紛紛猜測是否是斯巴魯國產(chǎn)的前兆,此前斯巴魯方面曾明確表示,銷量突破5萬輛后可能國產(chǎn)。對此說法,接近人士并不認同。
“目前階段斯巴魯根本沒必要選擇國產(chǎn),現(xiàn)在銷量不錯,零部件價格又下降了,何必興師動眾選擇國產(chǎn)?更何況富士重工此前與貴州云雀汽車的合作也不順暢。”
該消息人士暗指1998年富士重工與日本丸紅株式會社以及新加坡陳唱公司合資成立了貴州云雀汽車有限公司后,由于銷售成績不佳,最終于2002年退出了該合資項目一事。
“其實在我看來,斯巴魯零部件降價不是意味著要國產(chǎn)了,而是推遲國產(chǎn)。不少買斯巴魯?shù)能囍鳑_的就是其進口車的品質和口碑。”對此說法,斯巴魯(中國)公關部表示,需與上級進行溝通后方能答復,但至截稿前,并未收到回復。(作者:李邈)
參與互動(0) | 【編輯:陳鑫】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