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車展的“中國感覺”
今天,第十屆北京車展將正式在北京落下帷幕,如果不出意外,這幾天估計又到了各大媒體對北京車展“秋后算賬”的時候,我這個人比較厚道,這個時候不想再落井下石,只想說:和以往一樣,這仍然是一屆很有“中國感覺”的車展,這種“感覺”有好有壞,有爽也有很不爽,但關(guān)鍵是,它已經(jīng)是中國汽車的一部分。
本土汽車品牌再度成為本屆車展的主角,吉利、奇瑞已經(jīng)不再是當年那個初出茅廬的“愣頭青”,“李書福們”開始更多地用腦袋而不僅僅是用膽量來思考問題,在車展上,更多的人開始對今年吉利、奇瑞帶來的新車和企業(yè)規(guī)劃感到真正的震驚;而華晨、上汽、長城、海馬雖然一向低調(diào),但或許沉默的家伙才更加可怕,像上汽榮威,我已經(jīng)沒有任何理由不相信它將成為一個世界級的品牌,盡管現(xiàn)在,它仍然還很弱小,但它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了這種欲望。
讓人感興趣的還有中國為數(shù)眾多的合資汽車企業(yè),在今年的北京車展上,我們已經(jīng)可以感覺到它們想要掙脫舊有體制的欲望,像上海大眾、廣州本田,它們都在本屆車展上發(fā)布了企業(yè)自己的自主品牌,我認為它們就像芳齡十八的北京車展,明明已經(jīng)出落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卻依然穿著10年前的舊衣裳,它們在這個春天的“春光乍泄”是注定的。
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里說:這是一個有著無數(shù)先進性和優(yōu)點的民族,也是一個有著無數(shù)劣根性和缺點的民族。他對“中國感覺”的這個評價,我個人認為是精辟之極,奇瑞、吉利、海馬、上汽已經(jīng)不再是當年的那個“吳下阿蒙”,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當中的“阿蒙”仍然還有很多,它們的2008和2002沒有太多實質(zhì)性的區(qū)別,曾經(jīng)混在一起的“吉利”、“奇瑞”同學們已經(jīng)拍拍屁股起身趕路了,但這些同學仍然還在原地踏步,對于它們,我已經(jīng)不知道該說些什么了。
其實我想說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車展的組織問題、比如新展館的設(shè)計問題、又比如展前牛皮哄哄的所謂“北京車展世界第幾大”的問題,這些問題其實都非常地有“中國感覺”,它們都無一例外地好壞摻雜,良莠并聚,就像我們的組織者有打造亞洲第一車展的大手筆,同樣也不缺乏展會的工作人員偷偷帶你進去掙點小錢的偷雞摸狗,沒錯,這就是“中國感覺”,不管你喜歡還是不喜歡,舒服還是不舒服,既然你離不開它,那你就得去適應它。 (賀江華)
一半是驚喜,一半是牢騷
逛車展無疑是一個體力活,車展采訪則是一個體力加腦力雙重沖擊的技術(shù)活,而且可能還要忍耐饑餓。這么說好像很嚴重,但正是我在北京車展的深刻體驗。
除去新國展中心外不堪回顧的交通和環(huán)境外,“大”是本次北京車展給我的初印象,僅乘用車部分就分了八個展館,想細細欣賞每一個展位,再琢磨角度拍上幾張美照,沒有一天那是不可能的!岸唷笔堑诙∠,這個“多”不是指展車多,而是本土品牌所推出的新車概念車眾多,而且越來越“精”。據(jù)統(tǒng)計,本土品牌共亮相近百款新車,占全部展車的1/10。以往看車展,本土品牌的展臺不是土就是沒特色,就連工作人員也顯得經(jīng)驗和底氣不足。以至于不少人在經(jīng)過時不愿逗留過久。但是今年的變化很大,新車、概念車傾囊而出,一汽、上汽、東風、北汽、廣汽、長安——六大汽車集團的自主車型也悉數(shù)登場。本土品牌展位已不再是車展上最冷清的展臺,今年的自主品牌不僅多了些底氣,也讓國人看得開心。
一半驚喜,一半牢騷。我們期待看到除了展會規(guī)模的宏大、新展車、參展商的增多之余,還希望看到一流的展會管理和組織水平。然而,這屆車展在管理上實在傷了我們的心。
今年的北京車展搬到了市郊的順義區(qū),最大的問題就是交通和周邊配套設(shè)施的不齊全。媒體日當天雨水滴答,半路就開始堵車,堵到了展館附近,兩車道上車流混亂,停車場離展館還相當遠。最可怕的是,展館的很多側(cè)門都關(guān)閉不給通行。以至于我們常看見目的地就在1米之外,卻還要繞半個展館花15分鐘才能到達……諸如此類還有很多。在展館的通行路線設(shè)計上,我實在忍不住說組織方的管理能力無疑處于幼稚水平,不僅耽誤了我們的觀展時間,還耗費了我們很多體力,讓參觀者相當疲憊。
作為一個號稱越來越“大”,越來越國際的汽車盛會,本屆北京車展實在有些名不副其實。展會的管理服務水平,與國際相差太遠,這是我僅有的一點抱怨,相信這也是很多觀展人士共同的抱怨。(鄧莉)
服務水準有待提高
為了不跟五福娃搶地盤,原本在夏天舉行的北京車展被提前到了陽春四月。不僅是廠家們在車展前忙得不可開交,北京車展的組委會估計也是手忙腳亂,以至于在新展館的各項設(shè)施還未完全收拾妥當,就開門迎接八方賓客。交通或許是到場媒體最為頭疼的問題。20日媒體日那天早上下大雨,但還是有不少記者冒著雨走進會場的——原因就是這倒霉的交通。眼瞅著離展館不到500米,但我們的車活生生地堵了將近40分鐘,難怪媒體怨聲載道。
好不容易走進展館了,貌似嚴格的關(guān)卡卻在某些保安的“關(guān)照”下形同虛設(shè)。辦記者證時北京車展的官方網(wǎng)站上要求頗多,我們還有好幾個同事都沒申請成功,反倒是到了會場卻變得異常輕松,甚至拿著廠家派發(fā)的記者證也能混進去。
新展館確實是不一般的大,不一般的豪華,分為東西兩區(qū),但奇怪的是,展館內(nèi)很多門都沒有開,眼瞅著東館跟西館就隔著10米的道,非要繞個10來分鐘從另一個門進去,豈不怪哉?
另外,一些跟人們生理需求相關(guān)的設(shè)施也實在是太少了。盡管是媒體日,參觀人數(shù)不算太多,但幾乎每個洗手間都排起了長龍,誰管你到底急不急呢!
至于餐飲方面的改進,那就不用提了,新展館地處偏遠,基本上就甭想出展館覓食了,我倒是看到了麥當勞的大黃“M”標識,但在館內(nèi)疲于奔波的我實在是沒力氣再跑到館外去了,而館內(nèi)的快餐也是藏匿于角落之中,要發(fā)現(xiàn)還真得需要點眼力。
至于飲水處,僅在走道處由某網(wǎng)站贊助了幾臺飲水機,而館內(nèi)工作人員對展館情況似乎也不大了解,詢問處回答得最利落的答案居然是“不好意思,我不太清楚”。
牢騷發(fā)了一堆,其實并不是要站著說話不腰疼地數(shù)落北京車展如何不好,而是想從參觀者的角度給主辦方提供一些改善的方向。畢竟,咱們這可是個大車展,進入全世界前五位的硬件資本都有了,為什么不讓服務也做得具有國際水準呢? (陳鑫欣)
可惜,可期
以往的北京國際車展是在老展館舉行,廠家們常常為搶一個好展位爭破頭。這次,被期待好多年的新展館終于被啟用了,但是交通、飲食、住宿、停車、組織等配套卻成了大問題?梢哉f這么一句:這屆北京車展是有史以來“最有料”的車展,但同時也是有史以來組織得最差的一次車展。
先說交通。通往新國展有且只有一條雙向六車道的國道,不通地鐵,也沒有高速直達。按理說,如果有合理的交通管制,比如臨時變成單行線,讓卡車、貨車繞行,情況會好很多,但是沒有,平常15分鐘的車程,那天早上塞了90分鐘才“塞”進去,下午離開時,塞了120分鐘才“塞”出來。
再說保安工作做得很不到位,整天下來,至少發(fā)生了十幾起爭執(zhí)事件,好幾次差點打起來。這次車展的保安把最美的微笑、最好的服務留給外國人,對外國人大開方便之門,對國人則是嚴厲苛責,寧可讓所有人在雨中淋雨繞路,也不愿意開辟一些臨時通道。類似的事情可以說是不勝枚舉,雖說是細節(jié)小事,但嚴重影響北京整體的服務形象。更搞笑的是,有些保安臨時做起了“生意”——帶人進展館,一人50元,并且還講“職業(yè)道德”,帶進去再收錢,帶不進去不收錢。正因為這樣,原本應該是清凈的媒體日,變成一個大集市,到處都是洶涌的人潮,其中不乏小偷、會蟲。
最后說說組織。環(huán)保已經(jīng)喊了好多年了,但是進入展館,撲面而來的依然是強烈的裝修味道,噪音依舊是一個老大難問題,有人戲稱,車展有時候不是比展車,而是比聲音和模特。原本,北京車展應該跳出這個怪圈,變得更純粹、更專業(yè),可惜的是,還是沒有。
不知不覺中,這篇文章里用了好多個“可惜”,這也代表了筆者的心情,這屆北京車展原本是正式躋身國際性大車展的大好機會,各大國際汽車巨頭的總裁、CEO、全球各大媒體的汽車記者都云集北京,足見對此次車展的重視,但由于有諸多“可惜”,最終釀造了一個更大的“可惜”——北京車展還不算是國際性大車展。 (周偉力)
細節(jié)決定檔次
展場面積達到18萬平方米,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000多家廠商參展,參展車輛達到890款,其中包括7款全球首發(fā)、24款亞洲首發(fā)……從以上一系列的數(shù)字來看,北京車展的確有資格躋身全球A級車展,與世界國際車展媲美。不過,筆者認為,北京車展要真正步入國際化行列,還需要政府管理部門以及國內(nèi)汽車企業(yè)的共同努力。
無論什么規(guī)模的車展,車模都是必不可缺的東西,“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與國際車展相比,中國車展的車模無論在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上,都高出一個水平,據(jù)了解,今年北京車展上,有一廠家竟請了60多名車模。這讓人不禁疑惑,難道廠家的戰(zhàn)略是——“即使車不太吸引,還有車模MM補救”。這種喧賓奪主的做法,對企業(yè)本身,以及整個展覽造成不良的影響。今年很多廠家都大呼參展成本貴了不少,其實減少車模的經(jīng)費,也是節(jié)約成本的一個好方法。
除了“美人計”外,還有個別參展商利用“聲音戰(zhàn)術(shù)”,一些展臺的音樂簡直是震耳欲聾?赡苁撬麄兺浟,這是專業(yè)性的商業(yè)展覽,不是菜市場,不是大聲吆喝就有人氣。這只會對別人造成干擾,讓人敬而遠之,甚至降低了整個展覽的檔次,讓人覺得“土”。當筆者在一外資汽車品牌展廳中對其高層進行采訪時,就被隔壁展臺刺耳的音樂打斷了好幾次。采訪結(jié)束后,這位高層就跟筆者說:“今年北京車展很好,聲音小點更好!被蛘呓M委會應該規(guī)定一個標準——展臺聲音分貝標準,如果超過了該標準的廠家都要受到一定的處罰。
邁向國際化,不僅要看硬件措施,還要看軟件達標,人性化的管理與服務才是根本,除掉一些“土”的作風,讓中國的車展檔次品位更高。 (文靜)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