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輿論的壓力下,王石道歉了。然而,大家不但沒有同情和諒解他,反而發(fā)出了更多的質(zhì)疑。多數(shù)網(wǎng)友認為他只不過是迫于壓力而作出的妥協(xié),甚至有人分析說他所追捐的一億元只是“一種公關(guān)技巧”。
王石到底錯在哪?正如他自己所說:“在不恰當?shù)臅r候說了不恰當?shù)脑!本杩疃嗌俦緛硎瞧髽I(yè)自己的事,萬科雖是中國市值最大的房地產(chǎn)公司,但它只肯捐200萬元,大家充其量只能對其進行道德評判,因為沒有哪部法律規(guī)定萬科必須捐多少。
但王石錯在于國難當頭的特殊時刻,卻高談什么“萬科捐200萬是合適的,不能讓慈善成為負擔,內(nèi)部員工捐款不能超過10元”。雖然說愛心的大小不能以捐贈的多少來衡量,但作為一個企業(yè)公民,萬科在地震中是否也應該多承擔一些責任呢?國家遇此災難,捐贈就不僅是一份愛心,而且是一份社會責任,一份愛國情懷。落實到具體行動中,捐贈的多少至少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著其對社會責任的擔當,對“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詮釋。
其實,潘石屹、任志強、馮侖們捐的不比萬科多,為什么他們卻沒有和王石一樣背負罵名?原因很簡單,他們這一次沒有出來亂“放炮”。
說到底,一些人之所以在國難時刻還敢出來說“不恰當”的話,根子恐怕在于“精英”意識。一些人自視為科學理性的代言人,是“意見領(lǐng)袖”,總覺得自己所說的話就能左右別人。然而,這些“精英”們可能高估了自己。那個為災區(qū)捐了105元錢的乞討老人,讓人感動更多、啟示更多。
作者: 子在淵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