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到30日,國際原油期價上漲2.7%;北京汽油價格卻上漲8.1%。與美國汽油零售價相比,中國汽油價格大約高出1.8元。一些消費者很困惑:國內成品油價格比美國還高合不合理?(7月4日《廣州日報》)
一項調查顯示,93%的受訪者表示對一個月連續(xù)兩次上調成品油價格感到“不適應”。油價高于美國,還要一月兩漲,又怎能讓消費者適應?
油價飆漲的理由,自然是“與國際接軌”。接軌等于漲價,已成了有關方面的行為模式;而一聽接軌就明白是讓自己掏錢,則成了百姓的思維定勢。平時常說辦一切事情都要從國情出發(fā),然而為什么一碰到接軌就成了例外?“國際”有“國際”的標準,我們有我們的國情,人均收入的差距決定了支付能力的不同,這軌如何能硬接?更不必說,有不少軌早就接得讓“國際”也看不懂了。比如比美國還高的油價,接軌還是越軌,誰能看懂?
“越軌”了還口口聲聲說是“接軌”的不只油價一個。比如房價,世界銀行的“軌”是房價收入比為4~6倍,而我們已是十幾倍還多。又比如大學收費,以公眾的支付能力為尺度衡量,即使與收費最高的國家相比,中國的大學收費也是其3倍。再比如按國際標準,我國衛(wèi)生總費用的三分之一竟被大處方浪費掉了。諸如此類,究竟是接軌還是“越軌”?已先“越軌”,遑論“接軌”?顯然,至少在當前,先解決“越軌”,才是當務之急! (奚旭初)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