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畫面影業(yè)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偉平:“我們用張藝謀的品牌,李連杰的海外市場的影響力,包括劇本的商業(yè)價值,它銀行很快的就給你評估出來,很快就評估出來了,所以這個融資其實使中國電影真正地國際化!
葉茂中:“有時候一個人的這種發(fā)展,尤其像他這樣一個品牌的發(fā)展,周邊的人,尤其是周邊的資本啟動的推動作用,實際上把它放在馬車上,他坐在那個馬車上不動,但那個的輪子一直在滾動,資本會推動他不斷的向前,而且這種滾雪球的效應會越來越強,而且進來的資本會越來越大,過去可能別人投個幾百萬,幾千萬,后來投幾個億,我相信未來可能更大的投資還在等著張藝謀!
雖然資本的車輪越滾越大,但記者看到坐在車上的張藝謀,更多堅持的還是“導演要對藝術創(chuàng)作負責任”的簡單態(tài)度。
記者:“現在來找您合作的人是不是特別多?”
張藝謀:“是不少反正,其實這么多年一直挺多的,我都是選擇的很少,我大部分是拒絕的可以說95%都拒絕!
記者:“如果選擇的話是什么標準?”
張藝謀:“是我自己的標準,其實不太用這種綜合性的去考量它是我自己標準,就是首先我自己喜歡不喜歡,有沒有興趣,因為在商業(yè)角度來說是一個作品的理性市場分析,在個人創(chuàng)作角度來說是個情感,是個情感選擇,就說你喜歡不喜歡這個很重要,你有沒有創(chuàng)作沖動,分析起來頭頭是道,你這個導演根本就沒有創(chuàng)作沖動,你就不會做好,所以我的選擇常常是這個,是首先我有沒有興趣?我真的是有興趣,那好,我真的有興趣,我覺得有可發(fā)揮的地方,而且我自己能創(chuàng)造出一種感覺的東西來,這樣子我才來接受這個事情,然后下來當然還有一大堆各種市場營銷等等,你也會考量這個東西到底值不值,會怎么樣它的前景如何,但那都是下一步,從我自己來講就是一個非常感性的去判斷自己有沒有創(chuàng)作熱情。”
記者:“您個人有沒有碰到商業(yè)和藝術沖突的時候?”
張藝謀:“這會經常有的,經常有的。”
記者:“那怎么解決?”
張藝謀:“那其實不是我解決,我是一個導演,我只負責藝術,那就是那個投資商他要面對,就說現在這個項目,是多少錢,你能賣多少票,你現在能算出賬來,那你就要面對,你做還是不做?他就要考量,我發(fā)現有時候投資商也很痛苦的!
記者:“關于薪酬,我們還想討論一下,您現在做的項目當中的話,你一般會選擇是拿導演費還是說股份這樣?”
張藝謀:“我都會選擇拿導演費吧,我覺得那個比較簡單一點,像印象系列那是因為人家都那么發(fā)展,公司那么要求,他們給我打招呼,我說行,你們愛怎么怎么做,但我自己覺著是比較,我愿意讓自己簡單化,因為發(fā)行和后期營銷所有一大堆鏈條我都不太懂,我都不太懂,所以實際上你要是所謂的股份的話,你就會要介入那些東西去了解那些東西,你還反倒不踏實,何必呢?我都干凈一點,希望簡單一點!
半小時觀察:印象系列會不會成為皮爾卡丹?
在如何打造文化產業(yè)上面,我們常常把美國好萊塢當做一個標尺,什么時候能趕上好萊塢成了很多吃文化飯的人揮之不去的心結。然而,好萊塢的成功不僅在于它的資本和市場運作手段,更因為它創(chuàng)造出了一整套完善的機制,來保證文化產品的藝術質量。
這讓我想起了皮爾卡丹。在改革開放之初,作為國際著名服裝設計大師的皮爾卡丹率先造訪中國,皮爾卡丹也成為中國人接觸的第一個國際知名服裝品牌。借助這樣的先機,皮爾卡丹在中國大量地發(fā)展加盟商和合作伙伴,雖然他賺到了大把大把的鈔票,但也過早地終結了這一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名聲。
張藝謀的團隊在中國的大江南北生產出了一系列印象產品,由于時間還很短,我們很難評判它的結局。希望張藝謀的團隊不僅打造出一個印象流水線,也能給觀眾們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藝術之夢。(主編:馬洪濤 記者:顧平 攝像:李慧、陳艷波、徐勝、毛云李、貢存)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