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的父親節(jié),一項“親情指數(shù)”的網(wǎng)絡調查顯示,盡管大部分人認同父親是最愛自己的人,但就是這個“嚴父”和“頂梁柱”,在自己最愛的人中排名卻很靠后。
孩子可以不愛父親,但父親不能不愛孩子。一向以“超脫”、“自我”示人的“壞爸爸”王朔也未能免俗,于是便有了人民文學出版社剛出版的這本8萬來字的《致女兒書》。它小到可以揣在外套衣兜里,等人、坐車時可以隨手拿出來翻翻。封面上天真的女兒照片使小書看上去越發(fā)精致。
“坦白也需要一個對象,只有你可以使我掏心扒肝,如果我還希望一個讀者讀到我的心聲,那也只是你。”
短短幾句,讓人感到作為父親的王朔心底里的那片溫柔。“我煩透了要把一個正在進行的故事找一個結尾變成過去完成時的所謂創(chuàng)作要求。”“能不能不編故事了,就跟著生活跑!睂憻┝说耐跛繁灸艿剡x擇了女兒作為傾訴對象。
這是王朔的第一次“真人秀”。從王氏家族的血脈淵源、歷史遺傳以及自我成長經(jīng)歷,王朔用他時而感性、時而調侃反諷的北京話水銀瀉般地道來?少F的是,書中多處還有王朔對自己不留情面的剖析。
“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小的時候是怕他們,大一點開始煩他們,再后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再后來是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再后來,一想起他們就心里難過!
“小的時候,特別想見到爺爺奶奶,這是我最近才想起來的。我以為我一直都不需要他們,一直很獨立,其實不是的。總是見不到他們,習慣了,就忘了!
字里行間,透出王朔對生命敏銳而獨特的體驗,一個人時面臨的孤獨與脆弱,以及一個父親因對女兒的成長不在場而產(chǎn)生的深深自責與懺悔。即便是帶著創(chuàng)作野心而作,也因不經(jīng)意流露出的真誠變得動人。
書中所述大致有三,一部分是王朔和父母、女兒間的過往經(jīng)歷;一部分是他觀察周遭世界的思索和經(jīng)驗談;還有一部分是夢囈般難懂的意識流文字,換句話說就是想到哪寫到哪。王朔就是試圖“用自由的心態(tài)和方式來窮盡生活”。以至于今年8月9日,王朔再次審視其中部分文字時,留言道“太傷心了重新看03年寫的東西”。
這個世界,愛與恨、對與錯永遠都是那樣的復雜難辨。王朔在這本冊子里究竟有多少真情流露和掩飾保留,不得而知。不要期望能從這本書中得到諸如《傅雷家書》那樣的諄諄教誨,也不要期待體驗像《妞妞》那樣催人淚下的款款深情。一個“垮掉派”的懺悔是不是標志“頑主”的真正老去?(記者 謝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