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寧德四月二日電 題:傳承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民間木雕藝人
作者 鄭長靈
在美麗的海濱城市福建寧德,有一條路叫海濱路,被當?shù)厝朔Q為木雕一條街。這里聚集了十多家木雕作坊,置身街內,叮當鑿木之聲不絕于耳,四處可見躬身而作的木匠,空氣中彌漫著鋸末兒的芳香,媽祖像、關羽像、幾桌窗花……作坊內手工木雕作品琳瑯滿目。
從事手工雕刻二十五年的陳智善說,在眾多的手工木雕作品,以神像雕刻為最難。因為神像雕刻必須將神韻展現(xiàn)出來,這就要求木雕藝人本身除了要有精湛的手藝,還要對宗教所需要表達的意識有深刻理解。閩東是中國佛教、道教的圣地,因此,在這條街上大部分木雕作坊以神像雕刻為主。
神像雕刻一般取用質地較好的樟木為主要素材,經(jīng)過打胚、修光、打磨、打底、貼金、上色、開眼等十多道工序。一尊真人大小的神像,要用四五天才能完工。其中“修光”是比較繁瑣的一個工序,神像的主要輪廓就在這個環(huán)節(jié)落成,而“開眼”則是眾多工序中最隆重的一項,“開眼”之人必須凈身,并經(jīng)過“法事”才能“點眼”。
一路陪同記者采訪的當?shù)乩相l(xiāng)說,從事手工雕刻這個行業(yè)的大都是年輕人,四十歲以上的老師傅就不多見了。原來這一行業(yè)算是體力活,上了年紀的老師傅就吃不消了,更主要的是這一行對眼力的要求特別嚴格,年齡稍長的前輩或因眼力、或因體力的原因基本上退出了這個行業(yè)。
“年輕一代的加入給我們這個行業(yè)帶來了新的希望,但就這個行業(yè)來說,面比較窄,如果這些年輕人能從文化、藝術角度汲取一些元素結合到木雕中來,就更好了。”陳智善說,這里的師傅帶徒弟時,特別講究對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傳承。陳智善就在雕刻之余經(jīng)常進行盆景制作的嘗試,以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維,其作品《風雨同舟》去年還獲得漳州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金獎。
在來逛木雕一條街之前,記者曾以為科技的發(fā)展,現(xiàn)代人的生活可能不需要他們這些民間手工木雕藝人,他們可能已經(jīng)被新時代遺忘在“角落”了。可看完他們的木雕作品后,深感民間木雕不簡單,一門精雕細琢、巧奪天工、一絲不茍的手工藝活,沒有這些民間手工木雕藝人,不可能有這么多的傳世佳作。(完)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