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代革命家在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yè)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立下不朽功勛的同時,他們和普通老百姓一樣,也有喜怒哀樂,有兒女情長,有情趣愛好。中央文獻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生活中的老一代革命家》,從多個視角講述老一代革命家的生活片段、品格情操,揭示出他們身上偉大中的平凡,以及平凡中的偉大之處。
馬背上的攝影家張愛萍
1981年的一天,在國防科委舉辦的攝影學習班里,一位攝影家正在講授《攝影美學》。直到下課時,人們才發(fā)現端端正正坐在課堂后排座位上的一位老者,正是張愛萍將軍!人們都驚愕得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
早在抗日戰(zhàn)爭年代,張愛萍上前線的時候,身上除了佩一支左輪手槍,總要比別人多帶一樣東西,那就是一架照相機。那時候人們不理解,一位高級軍事指揮員,在兵戎相見、你死我活的前線,何以還有把玩照相機的閑情逸致?
1981年12月11日,張愛萍參觀國防科委攝影美術匯報展覽。觀后,他欣然命筆:“妙筆,纖刀,閃光鏡,三千毛瑟莫當!”這個題詞,言簡意賅地道出了他酷愛攝影藝術的真諦。
張愛萍說:“一張好的照片,能鼓舞士氣,激勵斗志,給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彼菍⒄障鄼C看成另一支槍,將攝影作為一種鼓舞自己、打擊敵人的武器,一種真實記錄歷史的不可替代的手段。
張愛萍一生中拍過多少照片,現在已經無從統(tǒng)計,光是在北京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里,收藏并展出過的他的攝影作品便有百十幅之多。北京曾舉辦過一次新四軍老戰(zhàn)士戰(zhàn)地攝影作品展,人們發(fā)現其中有一多半作品皆出自張愛萍之手。
張愛萍幼年生活在偏僻的山鄉(xiāng),對照相聞所未聞。二十年代中期,他到30里外的縣城上中學時,那里唯一的一家照相館,大大吸引了求知欲與好奇心一樣旺盛的少年張愛萍。課余時間,張愛萍經常喜歡和同學一起到照相館去玩。不過因囊中羞澀,只能望洋興嘆。
1936年春夏之交在陜北保安的一個傍晚,張愛萍和幾位紅軍將領在一塊空地上打網球,剛來到保安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被他們在如此艱苦條件下樂觀自信的精神所吸引,舉起手中的相機拍下了這生龍活虎的場面。
斯諾身上的那架輕便小巧的照相機,深深勾起了張愛萍少年時便埋在心底的夢想,他多么想自己也能擁有一架可以隨時記錄生活中有意義一瞬的照相機啊!
1937年7月初的一天,已經從紅軍大學畢業(yè)在抗日軍政大學任教的張愛萍,突然接到通知,要他馬上去見毛澤東。
“你不是要求到抗日前線去嗎?”毛澤東說,“現在全面抗戰(zhàn)即將爆發(fā),抗戰(zhàn)一旦爆發(fā),上海、南京便很快會失守,會淪陷。你在上海做過地下工作,中央考慮,讓你到上海去擔任江浙省委軍委書記,去組織那里的敵后游擊戰(zhàn)爭。你愿意不愿意呀?”“愿意!”張愛萍當即表示。
到了上海,“八·一三”淞滬抗戰(zhàn)已經爆發(fā)。工作千頭萬緒,但張愛萍還是沒有忘記在百忙中抽空到照相器材店里去轉轉,他掏出幾個角子,買了一本柯達公司印行的《柯達攝影術》小冊子。當天晚上,張愛萍便急不可耐地看起來。小冊子里對攝影技術的理論與操作方法介紹得很細,很全,雖說沒有實物,對書上所述只能掌握個大概,但總算從理論概念上過了一把癮。
戰(zhàn)事越來越緊,張愛萍根據中共長江局的指示,穿梭輾轉于江、浙、鄂、豫諸省,組織敵后抗日力量,很少有休息時間。但這本《柯達攝影術》的小冊子,他卻一直裝在身邊的挎包里,只要有一點時間,就拿出來琢磨一番。
1940年,張愛萍在率部東進蘇北與新四軍會師的途中,繳獲了一架德國造的萊卡照相機,約有六成新。從此,這架相機始終沒有離過他的身,直到抗日勝利,大軍過江,全國解放。
在快門摁動之間,張愛萍為我們留下了極其珍貴、極有價值的畫面:《八路軍南下部隊挺進蘇北平原》攝于1940年,這是張愛萍剛得到相機后的攝影處女作之一。照片是在八路軍東渡運河后的行軍道上拍的,整個畫面層次清晰,氣勢宏偉,真實生動地記錄了我黨我軍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那便是中國共產黨的兩支抗日勁旅,根據毛澤東“新四軍東進,八路軍南下”的偉大戰(zhàn)略部署,在蘇北勝利會師。從此,華中地區(qū)的抗日斗爭出現了嶄新的局面。
《收復青陽》攝于1941年。照片攝取的是一位新四軍勇士冒著敵人密集的彈雨爬上屋頂,架起機關槍,向守敵猛烈掃射的一瞬,這張照片是張愛萍在緊張激烈的火線上搶拍的。
《孤兒行》是一幅偶然得之于馬背上的作品。那是1943年春,日偽軍以20000余兵力,向我新四軍軍部所在地鹽阜地區(qū)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掃蕩,軍部和三師師部轉移了,副師長張愛萍奉命統(tǒng)一領導八旅和七旅一個團以及地方武裝、民兵堅持原地斗爭。
這天,在行軍道上,他偶然發(fā)現大路邊,凄風下,一群衣衫襤褸的苦孩子,正用驚訝的目光看著走過來的隊伍。由于凍餓,他們一個個臉色青紫,身軀緊縮,手冷得似乎連打狗棒也握不住了,只能將棍子掖在腋下……張愛萍的心碎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的鐵蹄使多少可愛的孩子成了無家可歸的孤兒啊!這是入侵者不可饒恕的罪孽!必須馬上將眼前的畫面攝下來,留下存照,作為揭露日寇侵略中國的又一個罪證!
想到此,張愛萍立即翻身下馬,舉起相機,摁動快門,將眼前這幅動人而又凄涼的畫面拍了下來。照片中的孩子個個天真無邪又孤苦伶仃,那愁苦中帶著些許驚恐之狀又若有所思的神態(tài),給人以極其質樸深沉的視覺印象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張愛萍的攝影作品拍的多是人物,但在很少的靜物照中,卻有好幾張拍的是盛開的蘭花。這些照片包含著張愛萍對愛妻李又蘭的深深愛戀與贊美。
張愛萍與李又蘭,相識相知于新四軍軍部,相戀相許于戰(zhàn)火紛飛的抗日戰(zhàn)場!断L流》攝于1942年春,照片上的李又蘭身著軍裝,腰間束了一條皮帶,正挽起袖子在輕輕弄水。看上去是那么樸素,端莊,嫻雅,而“溪水長流”的題照,更蘊含著兩心相許的深意。
《喜出望外》攝于1944年,畫面展現的是一位少婦推窗眺望,突然發(fā)現久久盼望的丈夫就在眼前的驚喜。當時張愛萍與李又蘭已經結婚兩年多,一次大規(guī)模的狂轟濫炸之后,張愛萍與妻子失去了聯系。直到兩年之后才得以重聚。這期間,李又蘭已生下了他們的第一個兒子。夫妻倆的興奮之情難以用言詞表達,于是便有了張愛萍拍攝的《喜出望外》。
《油燈下補軍衣》攝于1944年,寒夜里,油燈下,李又蘭在飛針走線,她神情專注的臉上浮現出對丈夫深深的愛,張愛萍心頭涌起無限激情,他很想將這情景拍下來。但當時屋里只有一盞灰黃的煤油燈,他怕曝光不足,于是他將照相機速度調到最慢一檔,摁動快門后一動不動地雙手舉著照相機,足足舉了兩分鐘。照片居然拍得很成功,人物形象突出,整個畫面清晰中帶點朦朧,光線的暗淡更顯出柔和與溫馨,效果非常理想。
在“文革”的浩劫中,張愛萍被囚禁,李又蘭承受了千辛萬苦,將張愛萍最心愛的數以千計的照相底片保存下來,這才使那許許多多浸染著濃烈硝煙氣息的攝影作品得以展現在世人面前。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