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語種《五經》研究翻譯項目主持人、法國漢學家施舟人:
不要問我為什么熱愛中國文化
75歲的法國漢學家施舟人,把一大半的生命軌跡留在了中國。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他追尋著悠遠的中國文明來到了中國臺灣;1979年中法剛恢復邦交,他便迫不及待地來到北京開展?jié)h學研究工作;2001年,他受聘于福州大學,兩年后傾畢生所藏在此建起中國第一家西文圖書館——西觀藏書樓;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他成為福建省624名奧運火炬手之一;最近,他和妻子袁冰凌教授又成為多語種《五經》研究翻譯項目的主持人,引起了學界廣泛關注。
跟施舟人聊天,總會被他的話題深深吸引:從明末至當下的漢學發(fā)展歷程,到神秘而遙遠的納西族,到漢民族飲食風俗再到妙峰山廟會虔誠的香客……當記者還在為他一口流暢的漢語贊嘆不已時,老人家自豪而狡黠地一笑:“其實我的閩南話比普通話說得要好得多。我用閩南語跟福建商販討價還價時會把他們嚇一跳!钡拇_,福州是施舟人在中國最眷戀的地方,那里有他的家,有他的事業(yè)?墒,施舟人還是放下了自己情心所系的福州大學的教學工作,攜妻女來到北京,全心投入到多語種《五經》研究和翻譯工程中來。
中國傳統(tǒng)經典《五經》的翻譯,多半是一個多世紀前由來華傳教士完成的。百年以降,這些翻譯文本大都文字漫渙、版本佚失,內容有失準確。作為一個行走在中國幾十年的外國人,施舟人更能深刻感覺到重新進行系統(tǒng)翻譯的必要性。
然而,真正促使施舟人投身《五經》翻譯的,是學界泰斗饒宗頤先生三十多年前在法國流下的眼淚。那時,饒宗頤先生在施舟人執(zhí)教的法國高等研究院做訪問學者。恰逢法國政府出資讓出版社做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世界文化經典翻譯項目。饒先生請托施舟人拿來翻譯目錄,想了解一下這次項目翻譯的中國典籍。然而當看到目錄里的中國典籍只有《紅樓夢》、《三國演義》時,年過六十的饒先生竟然哭了:“我們完了,沒有人知道我們的文化源頭是《五經》。”這使熱愛中國文化的施舟人深受震動,也在他心中播下了翻譯《五經》的種子。
多少年來,施舟人可能已經記不清楚,自己為多語種《五經》翻譯發(fā)出過多少次呼吁和倡導。終于,這個夙愿化成了手頭的工作!拔也荒贻p,我也不老,我還能做很多事情。”施舟人說,似乎這個浩大的工程反而能喚起他無窮的力量。
“我個人沒有能力完全承擔起這個工作,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給了我太多的感動。來自法國的汪德邁82歲了,還特意乘飛機趕來。大家在一起討論和研究,氣氛特別融洽!闭f到這里,施舟人有些興奮,“其實,文化也如同生命物種,只有保存不同的文化基因,只有多重文化互相交流融合,才更有生命力,才能永遠充滿活力。中國文化有多么好,對世界文明有多么重要,我想你和我一樣能夠體會,所以,請不要問我為什么熱愛中國文化!薄
本報記者 柳霞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