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眷村熱——“竹籬笆”的又一個春天
《寶島一村》:“臺灣第一村”的悲喜劇
2010年春節(jié)前夕,來自臺灣的眷村舞臺劇《寶島一村》先后在廣州、深圳、東莞、杭州、上海和北京巡演,票房全線飄紅。兩岸有著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但《寶島一村》中真實鮮活的眷村生活、臺灣民眾深入骨髓的思鄉(xiāng)之情仍深深打動了大陸觀眾!跋M@出戲成為一個聯(lián)結(jié),讓大陸觀眾知道那些在1949年離開大陸的人們發(fā)生了什么事,那些人在臺灣生活又是如何……”《寶島一村》編劇兼導(dǎo)演賴聲川如是說。
《寶島一村》在大陸巡演的盛況是臺灣島內(nèi)近年來眷村熱的延燒。眷村電視劇一再重播,眷村小說結(jié)集成冊,眷村菜風(fēng)行一時……眷村熱讓臺灣的“外省人”沉醉,令“本省人”感慨,也吸引了不少大陸民眾一窺究竟。
① 凋零——
消逝中的眷村聚落
何為眷村?狹義地說,是指臺灣當(dāng)局為當(dāng)年遷臺的軍人及其眷屬興建的房舍;廣義地說,也泛指以“外省人”為主的各種聚居區(qū)。無論廣義狹義,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非常簡陋、“臨時”、非常地沒有“隱私”。從事兩岸民眾緊急醫(yī)療救護的“生命之星”總經(jīng)理理筱麟在桃園縣陸軍埔心眷村長大,他說,眷村的房子最初多是用竹子泥巴糊成,刮臺風(fēng)下大雨便東倒西歪,沒有下水道系統(tǒng),一下雨就淹。因眷村常以竹籬笆的圍墻與外界隔開,久而久之,“竹籬笆”成為眷村的代稱。
“竹籬笆”內(nèi)的生活雖然清苦,卻滿是休戚與共、同舟共濟的溫馨片斷。整個眷村就像一個大家庭,大人都是同事,小孩是同學(xué),互相照應(yīng),不分彼此。小孩犯了錯,別家的媽媽不客氣地加以管教;誰家有好吃的,村里的小孩子也可以不客氣地去吃。眷村中多為中下級軍官家庭,子女要出人頭地,必須努力讀書,后來從眷村走出的文化界、政界名人比比皆是。
上個世紀90年代,臺灣當(dāng)局頒布“老舊眷村改建條例”,傳統(tǒng)眷村日益消失。為了保留臺灣的歷史軌跡和許多人的成長記憶,近年來,有識之士開始討論眷村的文化與社會意義,也以具體行動推動保留眷村實體與相關(guān)文化。有人大聲疾呼在都市改造的同時注意保留一些眷村,有人開始創(chuàng)作影視作品,有人著手做田野調(diào)查,有人嘗試拍紀錄片……目前眷村文化保護工作已經(jīng)獲得一些初步成果,未來將在臺灣北、中、南、東、離島等每區(qū)選擇一至二處眷村現(xiàn)址予以保留。
臺北市曾是全臺眷村數(shù)量最多最密集的縣市,據(jù)臺灣“國防部”出版的“國軍眷村發(fā)展史”記載,全臺灣886個眷村,在臺北市的就有165個。位于臺北101大樓附近的四四南村是臺北市第一個眷村,最初由木材、竹片、石灰、泥巴糊成,后改建為磚墻結(jié)構(gòu)。1999年,四四南村面臨被拆除的危機,社區(qū)居民和文化界人士發(fā)起了眷村文化保存運動。奔走呼號之下,2003年,臺北市文化局將四四南村的四棟建筑物予以保存,并將之建成為眷村文化展示館。以此為契機,臺北市開始每年推出眷村文化節(jié),用人文精神增添眷村魅力。
、 延燒——
眷村文化熱寶島
自上世紀70年代中期,《聯(lián)合報》副刊發(fā)表兩篇眷村題材短篇小說始,眷村題材的文藝作品漸為臺灣社會所關(guān)注。小說《我從眷村來》、《想我眷村的兄弟們》、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舞臺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都為上乘之作。2004年,作家蘇偉貞編選《臺灣眷村小說選》,致力打造“眷村小說史”,小說集《最后的黃埔》也涉及頗多眷村生活。近年來,一批記錄眷村尋常百姓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電視劇、舞臺劇應(yīng)運而生,它們通俗易懂,受眾更廣,將眷村熱推向了高峰,“竹籬笆”迎來又一個春天。
2005年,島內(nèi)第一部眷村題材的電視劇《再見,忠貞二村》開播,反響熱烈。5年后,《再見,忠貞二村》又應(yīng)島內(nèi)民眾要求重播,收視率比肩當(dāng)年。導(dǎo)演梁修身說,當(dāng)年拍這部電視劇,他們就是在嘉義縣大林一個正在拆遷的眷村——“社團新村”現(xiàn)場取景,臺灣著名演員林青霞曾在那個眷村住過。
2008年,臺灣著名電視節(jié)目制作人、眷村子弟王偉忠催生了兩部熱門作品《寶島一村》和《光陰的故事》。
《寶島一村》的劇情以王偉忠小時所居眷村的故事為藍本。王偉忠說,他花了一年半的時間,終于說服臺北“表演工作坊”藝術(shù)總監(jiān)賴聲川,兩人共同聯(lián)合編劇、導(dǎo)演了這部熱門大戲。長達3個半小時的舞臺劇,述說了那個大時代下特有的悲喜哀樂。從領(lǐng)門牌開始到眷村改建,從無奈飄零到落地生根,從1949年到2007年,3個眷村家庭,五十載陳年往事,讓臺下的觀眾驚呼“這就是我們村的故事!”《寶島一村》2008年12月在臺北首演場場爆滿,一票難求。來年2月加演,門票幾天之內(nèi)又全部賣光。
與此同時,王偉忠一氣呵成又推出了電視連續(xù)劇《光陰的故事》。與舞臺劇相比,電視劇中對眷村生活的描述更為細致,人物刻畫更為生動,而且更多地著墨于眷村第二代從童年到少年、從青年到中年的成長經(jīng)歷和幾代人之間的親情、友情、愛情。劇中,伴隨著臺灣經(jīng)濟的起飛,眷村的人們演繹著他們的激情向往和歡樂悲傷!豆怅幍墓适隆吩谂_灣中國電視公司首播后,上了年紀的觀眾看得如癡如醉,年輕人也成為擁躉,中視由此拿下晚間8點檔的收視冠軍,而中視上一次拿到收視冠軍還是首播《還珠格格》那年的事了。
借電視劇的“東風(fēng)”,臺灣島內(nèi)又掀起了一股吃眷村菜的熱潮,那些門面并不光鮮的小飯館,幾乎天天座無虛席。臺北知名的眷村菜館“忠南飯館”,是一家有61年歷史的小飯館。61年來,店里的陳設(shè)幾乎沒有任何改變。該店不接受訂位,提供梅菜扣肉、韭黃牛肉、豆干肉絲、豆瓣魚、回鍋肉等川、湘、浙味家常菜,物美價廉。配合人們吃眷村菜的熱情,臺灣一些出版社還適時推出了眷村菜譜,圖文并茂地教人們?nèi)绾巫鼍齑宀恕?/p>
、 共鳴——
大陸演出盛況空前
為什么最近眷村話題在島內(nèi)格外熱乎?親民黨前文宣部副主任吳昆玉認為,與臺灣政治氣候的變化有關(guān),更主要的是人們的懷舊情結(jié)使然。吳昆玉小時住過的高雄左營眷村海光二村,如今已經(jīng)變成高鐵左營車站了。他說:“眷村時代,人們物質(zhì)生活困苦,但精神世界富足。沒有親戚,卻有許多和家人一樣的鄰居,他們互相扶持,相濡以沫。搬進公寓大樓后,雖然有水電煤氣,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卻越來越冷漠。如果眷村是整體搬遷的還好,雖然串門不如眷村方便,老人們還是可以到公寓的中廳碰頭聊天,閑話家常。如果各自東西,一開始真的會很不適應(yīng),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懷舊也就不可避免了!
2010年新年伊始,臺灣眷村熱延燒到了大陸,《寶島一村》由南而北登上大陸舞臺,與大陸觀眾親密接觸。
2月5日晚,《寶島一村》在北京首演,世紀劇院座無虛席,臺階上也坐滿觀眾,觀眾隨著劇情的推進時而笑時而哭。演出結(jié)束已是深夜11點多,演員在歡呼聲中長時間反復(fù)謝幕,熱情的觀眾久久不愿退場。最后,每位觀眾都得到了劇組贈送的眷村媽媽制作的包子,眷村人“不再顛沛流離,不再有戰(zhàn)亂”的希望變得真實可感。
編劇、導(dǎo)演賴聲川在大陸巡演結(jié)束后表示,《寶島一村》是寫給臺灣民眾的,也是寫給大陸觀眾的!拔蚁嘈糯箨懙挠^眾會有特別的感觸。它是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一段思鄉(xiāng)史!痹趧≈幸哉f書人角色開場和結(jié)束的王偉忠則說:這次大陸巡演太重要了,如果這個戲能增進兩岸人民間的理解,它就完成了一個小小的任務(wù),如今這個目的真的達到了。
《寶島一村》在大陸巡演引起熱烈反響,十幾位演員也經(jīng)歷了一番心靈的洗禮。演員馮翊綱祖籍河北,他用“近鄉(xiāng)情怯”來形容從南至北一路巡演的奇特感受,“好像順流而上,回到了生命的源頭!
臺灣歌手萬芳父親是外省人,母親是本省人,她在劇中扮演眷村中的本省媳婦自是駕輕就熟。她說,這次特意邀請大陸親戚來看戲,替父親見一見久未謀面的親人,告訴他們在臺灣曾經(jīng)發(fā)生的故事和我們的成長,F(xiàn)任臺中市長胡志強的女兒胡婷婷,也在賴聲川的召喚下“加盟”《寶島一村》。她說,“爸爸就是從眷村走出來的第二代,排戲時常常會找父親聊眷村的故事,尋找表演靈感。這部戲讓我找到了久違的家的感覺,一種歸屬感。”
記者 吳亞明 王堯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