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內(nèi)地互通信息
1967年,我畢業(yè)后回到臺灣,有更多的機(jī)會和大伯接觸了。我們在臺灣的親人,大大小小好幾十口人,聚在一起,真是不一般的熱鬧。
從大伯平時的言談中,我能感受到他對家人、家鄉(xiāng)、國家、民族的摯愛,談起這些話題時,他興奮不已、神采飛揚(yáng),有時說著說著,黯然神殤,音落神凝。他喜歡講述東北的往事,大伯的講述喚醒了我童年時在天津饞吃冰花的記憶。海峽那邊是我們的老家!我忽然想回老家看看,回祖國去看看。
一方面因?yàn)楹闷,一方面也想替大伯來看看?979年,我從香港乘火車去了廣州。這是我1948年離開天津后,第一次返回內(nèi)地。我在廣州東方賓館住了2天,回到香港后,急不可待地飛往臺灣,想把內(nèi)地的見聞告訴大伯。還沒等我開口,大伯悄悄先問了一句:“你回大陸了?”嚇了我一跳!我進(jìn)內(nèi)地沒告訴任何人,大伯怎么會知道呢?后來大伯告訴我,當(dāng)局對進(jìn)出內(nèi)地的人是密切“關(guān)注”的,那些“跟班”已知情況,要大伯找我核實(shí)。大伯告訴他們,要問你們自己去問!但除了大伯,始終也沒人找過我,他們知道問也白問。
此后,我多次往返大陸,大伯說過的一些地方,我都會去看看、聽聽。張家?guī)资陙頉]有人去老家給爺爺張作霖上墳燒香。大伯囑咐我給爺爺上墳,老是說,你有機(jī)會就到這個地方去一下,到那個人那去一下……
我按大伯的意思去做,無形中變成大伯與他部屬之間的“聯(lián)絡(luò)員”,也成為自1936年西安事變之后,尤其是1949年海峽兩岸隔絕之后,大伯與祖國內(nèi)地可以互通信息的唯一渠道。
1982年,我在北京見到了楊虎城之子楊拯民,他時任全國政協(xié)副秘書長,熱情款待了我,介紹我認(rèn)識一些大伯的熟人,我也告之大伯的情況。回臺灣后,我向大伯轉(zhuǎn)達(dá)了他們的問候。大伯很高興!他悄悄告訴我:再回內(nèi)地,可以找兩個人,一位是呂正操;一位是萬毅。這兩位都是他以前的老部下。
1984年6月,我從香港來北京洽談商務(wù),在楊拯民的介紹下,特意登門探望了呂正操。第一眼看到他的時候,我心里就油然而生一種親切感:這個人怎么那么像我大伯!我也按東北人習(xí)俗,像在家里喊大伯一樣喊他“大爺”。得知大伯近況后,呂正操十分高興,在我回港前夕,特意托我給大伯帶去一副健身球和上好的新茶,表達(dá)祝福和掛念之情。
見到萬毅時更感人,他兩眼其實(shí)已經(jīng)什么都看不見了,他就拉著我的手,我知道他更是想傳遞對大伯的感情。回到臺灣后,我把會面情況仔細(xì)匯報給大伯,看得出他聽了很難過,但他一直努力壓抑著自己的感情。
1987年初,我再次來京,帶來了大伯贈給呂正操的詩一首:“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是摘引陶淵明《飲酒》詩中的句子。呂正操也從陶淵明的《讀山海經(jīng)》“精衛(wèi)銜微木”篇中摘出幾句,略加改動,集成一詩回贈給大伯:“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徒設(shè)在昔心,良辰知可待”。末句將原詩“良辰詎可待”的“詎”改成“知”,他希望大伯振奮精神。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