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市長韓正在上海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上海高校將逐步增加招收外省區(qū)生源的學生。(1月25日《中國青年報》)眾所周知,重點高校生源本地化
是一個長期受爭議的問題,一些重點高校在招生時向本地生源傾斜,導致其他重點高校較少的省份的考生進入重點高校就讀的難度加大。全國人大代表洪可柱連續(xù)3年參加全國人大時都提出議案:高招計劃應該公平,“全國重點大學”不能淪為地方大學。但現實中的情況是,重點高校生源本地化不僅沒有得到遏制,相反,在一些地區(qū)得到了強化。
因此,上海市明確提出“逐步增加招收外省區(qū)生源的學生”,是一種自覺主動的努力,不乏積極意義。
重點高校生源本地化實質就是公共資源分配不平等的反映。教育資源是現代社會一種非常重要的資源,國家有責任和義務調整公共教育資源的分配格局,做到公平、合理,讓各個地區(qū)的不同子女都能在同樣的起點上競爭,分享教育的成果,尤其是分享名牌高校這樣重要的教育資源。但我國的高等教育機會是有限的,尤其是上名牌高校的機會更是有限,那么在這種情況下,什么人有資格享有高等教育呢?歷史表明,能力是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首要條件。但現實當中,重點高校生源本地化的情況卻很普遍,外地生源考進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名牌高校是非常困難的。
高等教育機會平等不僅是社會機會平等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且它可以糾正已形成的社會不平等,使處于劣勢的群體的子弟有通過努力獲得成功的機會。但是重點高校生源本地化時,卻加深了社會的不平等度,有悖于教育公平理念。
高考,作為選拔人才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方式之一,首先體現的應該是受教育機會平等,包括入學機會平等、接受教育的條件平等、學習成功的機會平等。其中,入學機會平等是關鍵。在我國人口眾多、就業(yè)壓力大、財力有限、教育經費困難、地區(qū)間發(fā)展不平衡的國情下,保證這種平等顯得更為重要。
重點高校生源本地化表明現行的高校錄取制度存在事實上的就學機會不平等,實質上是存在教育特權。實質上,教育公平最先應該顧及的是邊遠、貧困、教育基礎欠發(fā)達的地區(qū),而非經濟發(fā)達的大城市。教育平等權的部分落空,招生名額資源分配的不合理,影響到社會公平的實現,危及社會的穩(wěn)定和健康發(fā)展。
能否公平地分享公共資源,決定著人們能否在盡可能大的程度上享有公平競爭的機會。教育資源作為處在公共領域的共享資源,在制度供給不足的情況下,其使用的不公平會強化社會發(fā)展中的居民受教育地位的不平等。
當下,教育資源分享中的不公平在很大程度上是強制性制度安排的結果,但其制度成本的承擔者大多是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低下的弱勢群體。因此,在期待教育資源地方化的終結的同時,更希望國家能出臺相關政策,用明確的制度終結目前存在的教育不公。(朱四倍)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