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各當事人不斷給出的說辭,日前曝光的“浙江大學博士后論文造假”事件大有成為一部現(xiàn)實版《羅生門》的勢頭。《羅生門》是日本導演黑澤明的名作,圍繞著一起剛剛發(fā)生的兇殺案,目擊者樵夫、殺人兇手和死者的妻子各自給出了不同的說法,真相始終無法大白。
在舉報者祝國光的描述中,以浙大博士后賀海波為第一作者的系列論文造假事件,有很大的可能是集體造假,而中國工程院院士、浙大藥學院院長李連達等人有參與其中的嫌疑。浙江大學的官方回應說,該校博士后賀海波未經(jīng)同意使用了別人的數(shù)據(jù)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fā)表論文,李連達院士等人并不知情。事發(fā)后賀本人也承認了這一點,浙大已將之解聘。就在昨天,李連達院士也出面自辯清白:他的某項研究成果威脅到了國內(nèi)某制藥公司的商業(yè)利益,對方收買他不成,隨后就出現(xiàn)了“ 舉報造假”的事,而祝國光正是該公司的工作人員。
究竟是院士率領手下集體造假,還是小字輩背著院士胡來,抑或是商業(yè)陰謀引發(fā)的亂戰(zhàn)?真相似乎越來越撲朔迷離。在三個版本的描述中,李院士的陳詞可以暫不討論,就算他說的“商戰(zhàn)陰謀”的確存在,也屬于另一個范疇內(nèi)的議題,改變不了他是否參與造假的事實。動機是無法加罪的,能論個是非的是事實本身。
個人造假還是集體造假?網(wǎng)絡輿論似乎有了基本的風向。祝國光登高一呼,網(wǎng)民們對李連達課題組發(fā)出了憤怒的聲討,少部分為浙大和院士辯護的聲音幾乎淹沒不聞。為什么這些千萬里之外的、未做過什么調(diào)查研究的人會寧可信其有呢?因為人們已看過了太多觸目驚心的高校學術腐敗案例,留下了“腐敗是常態(tài),清白是例外 ”的印象。每有新的舉報露頭,心里先就信了三分。如果舉報者的質(zhì)疑有說服力,那就更是群起響應。這種做法帶有明顯的意氣用事成分,但這種心理慣性并非空穴來風。而浙大的回應被認為是“丟車保帥”:定性為個人事件也就為學校建立了防火墻,開除了賀海波也就撇清了課題組。這同樣是網(wǎng)民們看了無數(shù)的“危機公關” 后慣性思考的結(jié)果。
然而,網(wǎng)民的鳴鼓而攻和浙大的嘵嘵自辯,并不能廓清事實真相,只是使“論文造假”成了一起成千上萬人關注的公眾事件。事實的調(diào)查似乎進入了一個死胡同中:祝國光已“返回芬蘭”,而且就算在國內(nèi)他也沒有能力展開徹查。浙大給出了一個調(diào)查結(jié)果,但由于瓜田李下的嫌疑,不能完全取信于人。目前而言,最重要的是一支能為公眾所認可的力量介入調(diào)查之中。對當事各方來說,這個調(diào)查結(jié)果很重要。公眾需要真相,如果確屬集體造假,這將提醒人們學術腐敗的糜爛程度很高,學風的重建勢在必然;如果只是個人造假,這將使公眾對高等人才的學術操守保留一定的信心。對于浙大和李院士來說,真金不怕火煉,為了維護學校和個人的清譽,為了免受懵懂之人的指指戳戳,他們也應該樂見權威調(diào)查結(jié)果的出現(xiàn)。
江湖上每天都有新的故事發(fā)生,故事里的人起勁表演,看客們使勁吶喊。新的一天開始,更新的故事發(fā)生,看客們又去追逐熱鬧,老故事留下的滔滔話語還在耳邊回蕩,卻已沒有認真聆聽的耳朵。這次的論文造假事件,已經(jīng)成為人們評判高校學術腐敗的標志性事件,我們不希望它發(fā)展成一個無言的結(jié)局。祝國光表示,他曾向國內(nèi)多家機構舉報此事,“迄今為止,只有中國工程院表示收到舉報,正在立案調(diào)查”。這次會有什么結(jié)果?我們期待著真相的展露。李星文
銆?a href="/common/footer/intro.shtml" target="_blank">鍏充簬鎴戜滑銆?銆? About us 銆? 銆?a href="/common/footer/contact.shtml" target="_blank">鑱旂郴鎴戜滑銆?銆?a target="_blank">騫垮憡鏈嶅姟銆?銆?a href="/common/footer/news-service.shtml" target="_blank">渚涚ǹ鏈嶅姟銆?/span>-銆?a href="/common/footer/law.shtml" target="_blank">娉曞緥澹版槑銆?銆?a target="_blank">鎷涜仒淇℃伅銆?銆?a href="/common/footer/sitemap.shtml" target="_blank">緗戠珯鍦板浘銆?銆?a target="_blank">鐣欒█鍙嶉銆?/td> |
鏈綉绔欐墍鍒婅澆淇℃伅錛屼笉浠h〃涓柊紺懼拰涓柊緗戣鐐廣?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訛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