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公開征求意見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逐步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要推進高校管理體制改革。今年“兩會”,教育改革成為會上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科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日前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高校管理體制改革時機已經成熟,高校“去行政化”將成為未來高等教育的大趨勢,南科大將取消行政級別,教師不論資排輩,學術至上。
大學行政化的表現是一切運作都以行政權力為主導,做什么事都是靠行政命令,誰權力大誰說了算,而不是通過學者、科學家討論!
教授治校、學術至上的辦學理念是大勢所趨。教學、科研第一線的老師教授代表著學校學術發(fā)展方向,應該形成崇尚知識和作為的大學文化,而不是崇尚權力和地位!
在南方科技大學,老師能否獲得尊重看他的個人能力和業(yè)績,而不是看官職的高低。
高校管理體制改革時機已成熟
【教改綱要】
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適應國家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求,形成不同辦學模式
新京報:作為一位走在中國教育改革最前沿的教育家,對于新出臺的教改綱要你怎樣看?
朱清時:我的心態(tài)更加樂觀了。中國高等教育1952年建立行政化體制,到現在有58年的時間。這58年間,行政化、官化的教育模式從來都沒有松動過。而這個綱要提出,逐步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第一次提及了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內容,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變革,讓我非常振奮。
新京報:但綱要中關于這方面的內容并不詳細,也未提出具體操作的細化措施。
朱清時:這是一份非常綜合性的規(guī)劃,所以對于高等教育未來如何發(fā)展的內容不多也很正常。它的意義不在于內容的多少,而在于第一次變成國家意志體現出來。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說明國家在經過各方面的考慮后終于選擇去做這件事,這對于今后的教育體制改革都會有影響,也會對所有教育界人士有所啟發(fā)。
新京報:選擇在目前推進高校管理體制改革,你認為它的客觀原因是什么?
朱清時:我覺得,目前推進高校管理體制改革,打破教育行政化體制是最適合的時機。
新京報:為什么呢?
朱清時:上世紀50年代時,計劃經濟下需要高等教育建立行政化體制,讓更多學生進到學校一起學習,統(tǒng)一培養(yǎng)人才。
改革開放后,計劃經濟變?yōu)槭袌鼋洕瑢嵸|上是一種經濟的去行政化。在這種經濟環(huán)境下,市場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才,而高等教育的行政化在一定程度制約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現在中國的各項事業(yè)更加開放和國際化,教育也是如此,這個時候選擇打破教育行政體制,是最適合的。
新京報:目前正在征求意見的教改綱要是一個10年規(guī)劃,真正把這件事情做好,應該需要一些時日吧。
朱清時:高!叭バ姓笔潜赜芍,但需要慢慢來。在一個行政化體制普遍存在的國家,要把現已行政化的教育逐步改變成學術主導的教育。是非常艱難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我想,如果這件事用30年的時間能夠做成,那會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
教師取消行政級別不論資排輩
【教改綱要】
探索建立符合學校特點的管理制度,逐步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
新京報:去年,深圳全球招聘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一職,最終你被聘為南科大的創(chuàng)校校長。南科大是否會成為中國高校改革的樣本?
朱清時:我之所以來到南科大,支持我最根本的動力要把它打造成中國第一所“去行政化”高校。
新京報:“去行政化”方面,南科大有哪些打算呢?
朱清時:我設想的是,在這所學校內,沒有任何行政級別,不會論資排輩,學術至上。每一名教師要對學生們絕對負責,保證學生們學習質量。
新京報:如今南科大籌備也已經近半年時間,你們遇到了哪些困難呢?
朱清時:這個新生事物在創(chuàng)校初期是有很多難題。
新京報:具體來說有哪些呢?
朱清時:比如,教師的思維方式問題,F在國內教師思維已經形成了一種等級的劃分,行政本位的思維,我們很難找到純粹的學術型教授。
還有,最近遇到的一些事情也很有意思。南科大是一所去行政化的學校,它是沒有級別的,所以深圳找我去開會的時候,主辦方也不知道怎么給我排座位。第一次我的座位是在一所職業(yè)技術學校旁邊,后來覺得不妥,又把我的位子排到前面。
新京報:像這樣的事情會經常碰到嗎?
朱清時:比如說買汽車,深圳財政拿錢是根據什么樣級別的學校買什么樣的汽車數量,但是南科大沒有級別,這也讓他們很難辦事,因為沒有先例。類似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后來沒辦法,我找到深圳的市領導,最后市領導把所有的事情安排了下去,才解決這些問題。
新京報:看來去行政化的大學依然存在與行政級別有關的問題。
朱清時:對。這是目前的現實決定的。南科大雖然內部是去行政化的,但是在與外部對接的時候需要行政部門的支持。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