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房產(chǎn)新聞 |
眼下,很多城市的房地產(chǎn)市場都明顯回暖,輿論普遍認為,這與此前各城市出臺的扶持政策有關,而翻開這些城市扶持房地產(chǎn)的若干政策,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地方都把落戶作為吸引外來人口購房的一條重要手段,于是有評論說,現(xiàn)在,各城市正在進行新一輪戶籍改革的嘗試,甚至有人樂觀的認為,中國的戶籍改革將會因此大大向前推進一步,那么,現(xiàn)在各地進行的嘗試是否真正打破了歷史形成的戶籍堅冰?我的同事分別調查了天津、成都和上海的情況,今天來看記者袁柏新在天津進行的調查。
購房落戶新政后,天津房地產(chǎn)市場火爆異常
在天津市北辰區(qū)的一處樓盤,一走進樓盤的銷售中心,記者就注意到,在正對著門口的顯著位置,貼著一份報紙的復印件。
天津陽光卡蒂爾專案經(jīng)理江南:“因為藍印戶口在天津據(jù)我的了解已經(jīng)不只十年的時間了,以前從來沒有做過正面的宣傳!
這位銷售經(jīng)理向記者透露,在目前購房的人群中,有80%是沖著這一政策來的。
江南:“我們這項目之所以上個月和這個月的上旬就能把我現(xiàn)在整個項目一期二期產(chǎn)權現(xiàn)房全部消化。”
記者:“有多少套?”
江南:“總體算下來是40套。”
江南說,就在記者來采訪的頭一天,他們剛簽約賣掉了手里的最后一套現(xiàn)房,2月4號以來,他們總共銷售房屋40多套,而2008年全年的銷售量總共才68套。
江南:“這些人80%因為戶口來的!
記者:“都是哪的人?”
江南:“都是京津兩地周邊的,最遠的是黑龍江,但是已經(jīng)在天津這邊是工作的時間是比較長的,但是大部分新增的客戶都是河北或者說是主要是以河北省為主!
在天津市和平區(qū)的另外一處樓盤,記者也了解到了相似的情況。
“我們2月份賣了20幾套,就是說成交量明顯的比之前增多了,有一個特別大的提高!
“這個比例同比增長了多少?”
“得增加到,比之前的話增加到了最起碼增加50%!
劉君說,他們公司開發(fā)的樓盤位于天津市黃金地段,均價每平方米14000元左右,在天津屬于高檔社區(qū),但2月4號藍印戶口新政出臺后,因為樓盤銷售的都是現(xiàn)房,可以馬上辦理產(chǎn)權證,所以即使是這個價位也受到了購房者的青睞,劉君同時也提供了一個數(shù)字,從他們公司樓盤的銷售來看,在2月4號之前,因為落戶而來看樓的只有10%,而2月4號以后,這一比例也上升到了80%。同樣這些購房者也是來自河北、山西、河南、東北等地,那么這些人為什么要在天津購房?
“主要是為了孩子,非常明顯,所有的目的全部都是為了孩子,100%!
“因為辦戶口,絕對是為了孩子上學!
“沒有任何例外?”
“沒有!
在節(jié)目里,我們經(jīng)常聽到一個詞:藍印戶口。現(xiàn)在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所謂藍印戶口,是一種介于正式戶口和暫住戶口之間的戶籍,因為公安機關在這種戶口本上加蓋藍色印章,就得了這個名字。一般是由某些地方出臺,對投資者、購房者或者外地人才給予的一種優(yōu)惠待遇,持有者基本可以享受本地正式戶口的權益,并且過一段時期可以轉為正式戶口。最早的藍印戶口大約出現(xiàn)在1992年,最初以中小城市居多。1994年之后,上海、天津、廣州等大城市也開始辦理藍印戶口。不過,這種特殊戶籍在2000年之后已經(jīng)逐步被很多地方叫停,目前四個直轄市里也只有天津還保留了藍印戶口落戶政策。那么,這些購房者為什么會沖著一本藍印戶口,甘愿掏錢在天津投資買房呢?
“買房子肯定是為了孩子,不為了孩子的話不會跑這么遠。”
在天津和平區(qū)的那處樓盤采訪時,記者遇到了剛剛在這里辦完購房手續(xù)的徐清南,徐清南老家在浙江,來天津已經(jīng)做了六年生意,他告訴記者,原來根本沒有考慮過戶口問題,但是隨著自己的孩子讀到了高中,即將面臨高考,這才最終促使他下了決心。
“就是說在這里的話差得太大,比如說在那里考了前十,可能不一定上,在這里考了,肯定可以上好的學校,差太大,差別很大,這肯定是有點輕松!
而對于來自河南林州的王迷金來說,戶口問題已經(jīng)影響到了孩子的學業(yè),王迷金今年四十歲,在天津打了二十年工,他的女兒王茹小學畢業(yè)后來到天津,在一所初中借讀,學習成績一直非常優(yōu)異,還曾經(jīng)被評為市級的優(yōu)秀學生,然而去年夏天,王茹卻突然提出要退學。
“就是那時候,分班的時候,8年級期末考試的時候,它(學校)是說年級前70名都可以分成兩個班,差不多一個班35個人,我那時候考的是年級27名,進去實驗班是綽綽有余的,但是就因為戶口沒進去,感覺到就是周圍同學就是說學習跟我差不多,甚至有比我差的都進去好班了,那時候感覺心里特不是滋味!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