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五月十七日電 題:迎世博上海人力求改變“排外”等形象
中新社記者 李佳佳
多年來,說起上海人,許多人的第一反應似乎就是“精明卻未必高明,排外且不熱情”的印象。
隨著二0一0年上海世博會的臨近,如今的上海人正力求改變以往外界對他們的刻板印象。在十七日下午的《新滬商》海派沙龍上,一眾專家學者發(fā)出了“‘阿拉’也是軟實力”的聲音。《新滬商》雜志常務副主編鄧的榮就說:“既然世博會是向世界傳播中國形象的好機會,那么同樣也是改善對上海偏見的好時機!
幾十年來,上海人形象的總結往往基于魯迅、龍應臺、易中天等文人的個人觀察。魯迅就描寫過這樣的上海男人形象:有些人寧可居斗室,喂臭蟲,一條洋服褲子卻每晚必須壓在枕頭下,使兩面褲腿上的折痕天天有棱角。
此外,上海人喜歡提“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也每每為人詬病,就連對外地人的稱呼上,上海人慣用的“鄉(xiāng)下人”一稱更成為其“排外”證據(jù)。
“‘上海人排外’的負面形象,讓人有種‘內傷不出血’的感覺!鄙虾4髮W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顧俊如此感嘆。二0一0年上海世博會舉辦時將迎來全球七千萬觀展人潮,試問一個如此排外的城市將何以堪此大任?
上海是一個以外來移民為主體的城市,因此顧俊認為,“其實最沒有資本排外的上海人卻給人以排外的形象確實尷尬”。
“上海人被說成排外,其實是很有點‘十年媳婦熬成婆’,有點‘龍門鯉魚’的心態(tài)。”顧俊認為,那些最有沖勁的移民在上海站穩(wěn)了腳跟,構成了城市的主體,而他們是最愿意與別人分享當初挫折感的那群人;蛟S因為這樣,顧俊更希望那些在“龍門”之下抱怨“躍龍門”太難的人,切莫在“躍過龍門”后,反而希望把龍門架得更高!坝绕涫窃谥饔^態(tài)度上,不要有這樣的表現(xiàn),上海人的排外和不排外,不僅取決于今天的、過去的上海人,同樣取決于未來的上海人!
記者在此間也會不時聽到“上海人形象”也是“上海軟實力”重要組成的觀點。上海新錦江大酒店總經(jīng)理陸榮華指出,其實上海人一些容易受人詬病的做派近年來已發(fā)生較大改觀。
“上海的餐桌從小碟換成了大盤;上海的裝飾設計從標榜‘巴黎’、‘倫敦’到現(xiàn)在自豪于中國元素;上海的問候語從過去的‘儂好’,到‘Good morning’再到‘您好’,無一不反映出上海人日漸大氣,更加自信與包容!
上海財經(jīng)大學上海世博研究院院長陳信康認為,時下外界對“上海人”形象的營銷,只有通過交換得以實現(xiàn)。就好比上海世博會,要讓上海市民成為主人翁,就應該做到人人參與,“當世博會對市民的切實利益得到體現(xiàn)時,熱情好客的主人翁意識就自然被調動起來了”。(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