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開園4天來,運行有序、服務周到,而且大家擔心的過于擁擠、持續(xù)擁擠的情況基本沒有出現,環(huán)境和條件堪稱理想,正適宜參觀者悉心品味、深度體驗,真正開眼界、有領悟、得啟發(fā)、受教益。
不過,從試運行起已五進園區(qū)的記者感到,要做到“世博深度游”,參觀者還需做更多功課,而園區(qū)內外的一些服務細節(jié)似應不斷改進完善。
網上觀博,可以“預習”可以“補課”
“網上世博會”是本屆世博的一大亮點,也是參觀者做功課的上佳選擇——可以是事先“預習”,也可以是事后“補課”。網上觀博的最大好處,是能幫你了解和理解某個場館在表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主題時的創(chuàng)意、思路和側重點。
登錄expo.cn,你會看到,不僅場館外觀被做成三維模型展現于屏幕,而且你可以借助鼠標“走進”大部分場館,以全三維視角瀏覽展項。
記者曾兩次在園區(qū)排長隊進入德國館,逗留超過2小時。事后發(fā)現,三維立體的“網上德國館”幾乎把所有細節(jié)都搬上了網,包括那個引無數游客留影的“小矮人長椅”。你可以沿著“步道”,完全按實際線路行進,館內所有的精華展板、展項,你都可以在網上讀到內容梗概,甚至連背景音樂都原汁原味搬上了網。稍有遺憾的是,“網上德國館”的圖像分辨率較低,但也無甚大礙。比較而言,“網上丹麥館”的分辨率要高得多,你甚至可以看清小美人魚雕像表面的一些凹凸。
記者發(fā)現,展館“網上版”的制作質量,與現實展館是成正比的?偟膩碚f,現實中布展精心、周到的展館,在網上就值得花一長段時間觀賞;那些只有幾張圖片的網上場館,現實中一般也只值一次“1分鐘游歷”。你可以依此制定自己的游園計劃。
除了expo.cn網站,不少參展方都推出了自己的官網。要找德國館,可以搜一下“德國館官網”。有人告訴記者,部分場館似乎暫時還沒有將官網中文名加入搜索引擎索引目錄。因此,如果搜索無果,不妨試一下英語關鍵詞,比如USApavilion(美國館)。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想游覽3D版的虛擬展館,需要耐心等待下載,即使用1M的寬帶也不例外。不過,比起排隊,這段等待時間“物超所值”。
“導覽”手冊展品“說明”還需改進
參觀者為“世博深度游”做功課,需要好“教材”;在場館里,則需要好“向導”。在這方面,參展方和媒體都應該再加努力。
記者認為,一些世博“導覽”出版物,編寫者似乎并未領會世博的真諦。比如3D、4D影院,幾乎是每本“導覽”書的核心“亮點”,但僅僅是浮光掠影地拿大屏幕——新奇的展示工具和形式說事兒,而不說屏幕講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這故事有何含意。如果說編寫者事先無緣獲知故事情節(jié),不得不“留白”,那么,那些有機會先睹為快的媒體記者也這么獵奇,總津津樂道于“感官刺激”,就不應該了。如此“導覽”,參觀者很難由表及里、由淺入深作“深度游”。
諸多場館內部的布展質量也有改進提高的余地。昨天上午參觀了兩個文明古國的展館的樊小姐告訴記者,她感覺自己置身于博物館,但國寶和文物前卻缺了文字說明。更多的情況,是有些介紹,但語焉未詳,使得想努力看懂些門道的人也只好瞧熱鬧。展品、展項的說明,對參觀者來說,是“無聲的向導”。
記者發(fā)現,一些考慮周到的展館為參觀者備下了折頁或小手冊,形式內容俱佳,并派專人向排隊的游客發(fā)放,既可解悶,更能“解渴”。只是這樣的場館并不多。是否可以考慮加印提供關于展品的解讀和注解?或者把詳細的“讀本”放到網上?只有讓人們看懂世博,才能分享其中真正的精彩。
參與互動,不只“走走拍拍看看”
5月2日傍晚,太平洋廣場上大舞臺后陰影處,10多名斐濟演員席地圍坐,避暑、歇腳,彈彈唱唱,在夕陽下構成一幅格外輕松愜意的畫面。循著音樂,參觀者們圍攏來,用掌聲與他們應和,甚至有人跟著節(jié)奏舞動起來。
世博園讓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們齊聚上海,機會難得!此時,你可以,也應該把握良機,參與其中!笆啦┥疃扔巍,需要拋開“走走拍拍看看”的習慣,拿出參與精神,成為風景的一部分。
阿根廷館內,火熱的探戈每半個小時舞一次;非洲聯合館內,身著民族服裝的大叔敲著鼓點,笑呵呵地招呼著游人;只要你有一點勇氣,就會得到熱情回應,其他觀眾也會為你鼓掌。
但記者發(fā)現,能走出旁觀人群參與其中的,通常不是孩子就是老人。德國館里,有一個學唱德文歌曲的互動舞臺,可舞臺總是空著,講解員守著麥克風,眼巴巴地望著人流。
“世博深度游”,除了用心,有時也需要熱情和勇氣。(張懿 施嘉奇)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