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八日,游客在香港尖沙咀巨型奧運馬術海報前走過。距離北京奧運開幕日子越來越近,香港街頭處處可見奧運宣傳裝飾。 中新社發(fā) 洪少葵 攝
|
六月二十八日,游客在香港尖沙咀巨型奧運馬術海報前走過。距離北京奧運開幕日子越來越近,香港街頭處處可見奧運宣傳裝飾。 中新社發(fā) 洪少葵 攝
|
中新社香港七月十二日電 題:香港賽馬之都 名駒名揚海外
作者 張鶴群 陳國華
二零零七至二零零八年度香港馬季于七月初結(jié)束,馬匹可以像中小學生一樣放個暑假,還可在暑假前收到一份令它們及馬主滿意的成績表。
總結(jié)過去的一個馬季,本地馬匹在海外取得的成績是歷年來最好的,其中“蓮華生輝”、“好爸爸”、“爆冷”更躋身國際賽馬組織聯(lián)盟全球馬匹排名榜前十名,為香港賽馬史寫下光輝的一頁。
香港賽馬的歷史,迄今已逾一百五十年。香港賽馬會自一八八四年成立以來,積極推動,不斷發(fā)展,為馬匹、騎師和練馬師提供優(yōu)質(zhì)的比賽和訓練場所,使香港賽馬活動能維持甚高的水準,聞名海內(nèi)外。
此外,香港也在近年成為國際級賽事的其中一個比賽分站。賽馬已成為游客眼里除天星小輪、有軌電車、太平山、天壇大佛外,另外一個代表香港的標志,不少海外旅客游覽香港時都要順道到跑馬地或沙田馬場觀看賽馬。
賽馬剛在香港舉行時,屬貴族活動,華人不得參與。自二十世紀初開始,香港賽馬會準許華人入場觀賽和投注,賽馬活動逐漸變得平民化,成為了不少市民的日常消遣。
在香港,每逢賽馬日,能容納數(shù)萬觀眾的馬場內(nèi)都會擠滿馬迷,還有更多市民通過電視、收音機及網(wǎng)絡等媒體了解比賽情況。
一百多年來,縱使香港經(jīng)歷過不少大轉(zhuǎn)變,賽馬活動從未中斷。其間,賽馬活動的規(guī)模更不斷擴大,娛樂更多馬迷。
回眸過去,香港賽馬活動的成熟發(fā)展造就了不少知名馬匹,市民大眾即使不是馬迷也會對它們的名字耳熟能詳。例如七十年代的“祿怡”,八十年代的“同德”,九十代的“翠河”等,都曾為香港馬壇締造奇跡。
“祿怡”曾在一九七七至一九八一年連續(xù)成為三屆香港馬王,創(chuàng)下一生七捷的紀錄,相信不少老馬迷仍會對它印象深刻。
“同德”是在一九八二至一九八四年的香港馬王,能夠在負重一百五十磅的情況下,在一千六百米的賽事中締造出一分三十三秒三的紀錄,創(chuàng)造香港賽馬的神話。
“翠河”是一九九零至一九九四年三屆馬王,曾在“香港邀請杯”擊敗多匹外國名駒。另外,它又曾遠赴美國和澳大利亞參加國際賽,雖然空手而回,卻成為香港馬匹沖向世界的先驅(qū)。
直到最近幾年,“原居民”、“精英大師”、“爪皇凌雨”等名駒,都獲得驕人的成績,為香港馬壇錦上添花。
香港馬壇名駒輩出,除了擁有場地和設施上的優(yōu)勢,馬主為馬匹作長期巨額投資,悉心培育它們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據(jù)了解,買一匹普通的賽馬就需要一百萬港元以上,如果一匹擁有優(yōu)良血統(tǒng)的馬匹,價錢將會更高。馬匹的日常消費如飼料、獸醫(yī)等費用,全部由馬主承擔,每匹馬每月費用都在一萬港元以上,加上支付給練馬師、騎師的支出,更是數(shù)額巨大。而馬主對馬匹所付出的心血,更不能用金錢來衡量。
二零零七至二零零八年度馬季,香港馬匹又創(chuàng)佳績,證明香港賽馬水準更上一層樓。(完)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