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國”的概念,由哈佛大學著名經濟史教授尼爾·弗格森于2007年在《買下中美國》一文中首次提出,隨后他又多次撰文闡述這一觀點。2008年12月,他發(fā)表了一篇題為《“中美國”不是兩個國家,而是一個國家》文章,認為“中美國”這個概念是指最大消費國美國和最大儲蓄國中國構成的利益共同體。
他把“中美國”比作中美兩國之間的聯(lián)姻。他說,“美國和中國之間的婚姻就像我和我的老婆”,好比一個家庭里“男人掙錢,女人花錢”一樣。這里的“男人”是中國,“女人”就是美國。
他說,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當前的危機是由于資本過度流動,并擔心由于中國的崛起導致全球失衡,“其實不用擔心。因為美國和中國不是兩個國家,而是一個國家,這就是中美國”。
接著,他進一步解釋說,“他們之間的關系不是不平衡的,而更多的是一種共生關系,即東方的‘中美國人’儲蓄,西方的‘中美國人’消費;東方的‘中美國人’加工生產,西方的‘中美國人’提供服務業(yè);東方的‘中美國人’出口產品,西方的‘中美國人’進口產品;東方的‘中美國人’積聚外匯儲備,西方的‘中美國人’樂于過赤字生活,印制東方的‘中美國人’渴望的美元債券”。他說:“這是一對極好的聯(lián)姻,相互補充。”
讀了這段話,人們就不難理解弗格森為何要連篇累牘地兜售他的“中美國”了!爸忻绹蓖皟蓢瘓F”論一道,與“利益攸關方”和“責任論”一脈相承,都是“中國威脅論”的最新翻版,是遏制中國、改造中國的新戰(zhàn)略!爸忻绹钡牟煌幵谟,它更加赤裸裸地試圖把中國變成美國的附庸。
弗格森所描述的中國生產、美國消費的格局只是暫時現象。中美根本不可能成為“聯(lián)姻”,所謂的“中美國”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首先是中美兩國之間存在結構性矛盾。兩國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這些年來,我們許多人把鄧小平同志提出的處理國家間關系不要以意識形態(tài)劃線曲解為淡化甚至取消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然而,美國和西方國家卻始終不但沒有淡化而且還在不斷加強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始終沒有放棄攻擊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沒有放棄對我國進行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沒有放棄對我國內政的干涉和主權的侵犯,美國把中國當成主要對手和主要潛在威脅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
美國新總統(tǒng)奧巴馬早在他的著作《勇敢的希望》中清楚地寫道:“要在戰(zhàn)略上保持一種軍事態(tài)勢,以應對中國可能帶來的挑戰(zhàn)。”奧巴馬政府的新任國防部長蓋茨今年1月在國會聽證會上的講話中,再次明確地把中國列為美國面臨的主要威脅之一。
由于美國輿論長期的反共和反華宣傳,美國普通老百姓對中國的負面看法也很盛。據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2008年12月為紀念中美建交30周年研討會提供的書面發(fā)言中說:“根據民意調查,美國有1/3的人認為中國‘將很快統(tǒng)治世界’,有將近50%的人把中國的崛起視為‘對世界和平的威脅’!边@大概就是美國多數網民反對中美“兩國集團”和“中美國”的主要原因。在這種情況下,中美怎么可能“聯(lián)姻”呢?
其次,中美兩國在經濟、科技和軍事實力方面差距太大,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如今,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仍然只有美國的1/5,中國的人均收入差得更遠,為美國的1/13,中國的軍費預算僅相當于美國的7.51%,中國科技水平在許多尖端領域比美國至少落后一二十年。美國怎么可能容忍中國與其平起平坐呢?!
客觀地說,若中美結成“兩國集團”或“中美國”,不能說對我國一點好處也沒有——經濟上分得一杯羹,展示中國地位的上升,緩和兩國間的矛盾。但是,這種結合對中國造成的損害是致命性的和戰(zhàn)略性的。
首先,它將嚴重損害我國社會主義國家的形象,脫離廣大發(fā)展中國家。中國一旦脫離了廣大發(fā)展中國家,一旦有事,將孤立無援。今天我國在國際上所以有一定的發(fā)言權,除了主要是我們的國力不斷增強外,還因為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站在我們一邊,他們是我們依靠的對象。
第二,在經濟上即使不把我國變成美國的附庸,也將嚴重制約我國的發(fā)展,尤其將嚴重制約我自主創(chuàng)新。如果按照弗格森期望的那樣,永遠維持現在這種由中國向美國提供廉價商品,又把賺來的錢購買美國國債,讓美國人不用費力地去消費、享受的這種他所認為的“最佳模式”,那我們就難以成為一個創(chuàng)新型國家,我們的現代化戰(zhàn)略目標也無法實現。(錢文榮)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