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3月2日電 今天下午15時,中國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接受中國政府網(wǎng)專訪時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非常關心古籍保護工作,通過三方面的工作,保護整理了大量古籍。
第一,收集保存大量的古籍,保護古籍的初步體系基本形成。中國的古籍過去除了藏在皇家、官家,多數(shù)是私藏。建國初期,政府費了很多力氣收集各種形式的藏書,再存到圖書館、博物館。一些志士仁人也把自己家藏的古籍捐給政府保管,比如捐給國家比較多的(鄭振鐸先生、周叔弢先生、陳垣先生、李一氓先生),很多著名的藏書家都把古籍捐給了國家。當時中國有很多藏書樓,像江南幾大名樓:寧波天一閣,常熟的鐵琴銅劍樓等著名藏書樓的古籍,當時有的還在樓里,有的已經(jīng)流散到了民間。
第二,出版、整理古籍,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央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對《永樂大典》、西夏文獻等一系列大型古籍進行修復,使一批珍貴的古籍善本得到了保護。上世紀50年代還點校了《資治通鑒》等典籍,1958年國務院成立了古籍出版整理小組,一直到文革期間停止工作。文革不久又恢復了這個小組,出版、影印、翻譯一批珍貴古籍。上世紀70年代,周恩來總理病中指示要團結圖書館的力量編輯古籍善本書目。1989年開始實施中華大典工程,將兩萬多種優(yōu)秀古籍文獻分成22個學科整理出版。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中國已經(jīng)具備了比較規(guī)范的古籍修復技術。修復了上百萬冊古籍。
第三,建立了古籍修復隊伍。
第四,最近幾年,中國實施了一些重要的文化工程。1985年,在中央財政的支持下,開始對全國古籍進行縮微復制。20多年來共拍攝善本3.2萬種。2002年起,文化部財政部實施了中華再造善本工程,精選唐、宋、元時期的珍貴版本進行仿真影印,使珍貴稀有的善本“化身千百”,實現(xiàn)了“繼絕存真,傳本揚學”的目的。這樣我們既保留了善本的文獻價值,同時又保留了版本價值,使讀者不但看到這本書,而且能夠使用它。一期工程出了758種、8990冊,這是新時期保護古籍工作一個成功的范例。這套書已經(jīng)送到了100所大學。前兩天中央財政出資,又頒贈給國家圖書館、省級圖書館各一套,使它發(fā)揮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這些工作對于保護古籍都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