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綿竹市北川縣擂鼓鎮(zhèn)的受災民眾紛紛回到家鄉(xiāng)附近的安置點開展自救,準備建設新的家園。 中新社發(fā) 黃榮 攝
5月20日,濟南軍區(qū)某裝甲師在四川省平武縣埡頭坪村設置了救助站,100多頂帳篷里居住著附近石坎、水觀、平溪等鄉(xiāng)鎮(zhèn)1000多名受災群眾,其中有近百名學齡前和失學兒童。該師組織人員進行了認真的摸查,設置了“帳篷小學”,派人到山外購買了課本和學習用具,選調(diào)具有責任心強,綜合素質(zhì)較高的士官擔任文化教員,并從醫(yī)療隊選調(diào)經(jīng)驗豐富的軍醫(yī)參與教學管理工作,每天上課4個小時,開設了文化、音樂、心理、衛(wèi)生等方面的課程,就吸引了80多名兒童。 中新社發(fā) 畢華明 攝
|
中新社綿陽五月二十四日電 題:廢墟上的生機:自救、自強、自立
作者 霍潺
四川安縣永安鎮(zhèn)躍進村四組村民龍兵一家十余人告別窩棚,今天搬進了自己新搭建的茅草屋。這座茅草屋用谷稈等作材料,約五十平方米,花了四天時間蓋成。
“五·一二”汶川大地震讓安縣永安鎮(zhèn)躍進村的房屋幾乎夷為平地。
“家里幾十年的積蓄全蓋了房子,瞬間,地震讓我們無家可歸!饼埍鴮τ浾哒f。
地震后,龍兵一家和其他受災民眾一樣在房屋廢墟前搭建了臨時的窩棚。為了能更好地遮風擋雨,有地方放置糧食,家人能有稍好的生活環(huán)境,于是,大家合力在廢墟前搭了茅草屋。
記者看見,茅屋前繩索上晾有剛換洗的衣服,龍兵的嫂子陳會蓉正在生火燒水做飯!拔覀儚膹U墟中找到毀壞的木頭做干柴,現(xiàn)在,一千六百余名北川的災區(qū)民眾被轉(zhuǎn)移到了這里,他們的生活用水還很成問題,所以我們會燒水供他們泡方便面,關鍵時候,大家互相幫助。”
中午十一點半,眼前的這座茅草屋升起炊煙,裊過背后的廢墟,顯得格外有生機。
“誰家有糧食,大家就一起開火,一起吃飯,共度難關!贝迕耜惐嬖V記者,這里的村民大多以種地為生,地震稍微平息后,村里就組織了十名青年人,爬上廢墟,挨家挨戶用手扒磚石,將家里的糧食、衣物等可用物品“搶救”出來。
地震讓陳兵一家損失了近三十萬元人民幣。陳兵說,“房子和剛開張兩個月的農(nóng)家樂都沒了,我們從自己的商鋪里找了一些與生活相關的商品出來!庇浾呖吹,在永安災民安置點,陳兵正賣著香皂、洗衣粉、煙等物品。
“我還是按照以前的價格出售,現(xiàn)在每天收入有一百元左右,下一步打算搭一個臨時的點,賣一些日用品,為大家提供方便的同時自己也有一點收入。”陳兵向記者描述自己的打算, “該種地就種地,做好特種養(yǎng)殖,生活必然繼續(xù),我們絕對有信心!
老遠,記者就看見黃尚誠正在田里打麥稈,她的老伴在一年前去世,兒女不在身邊,地震使房屋倒塌,現(xiàn)在只身一人在外搭了個窩棚,地震第三天,她就回到了田里。
“我睡不著,早上六點就來打麥稈,晚上八點回到棚里。只要人在就有希望,我還是會靠雙手養(yǎng)活自己。”黃尚誠說話時臉上始終帶著笑容。
在躍進村,記者感受到了災民對重建家園和未來生活的信心,受災民眾們相信,只要“自立、自強”,努力開展自救,廢墟上就會煥發(fā)新的生機。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