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蘇州3月29日電 題 訪災區(qū)看重建之三:援建者,用真情撫平地震傷痕
記者 周建琳
他們是一群特殊的“使者”,用真情感動四川、感動中國乃至世界。
他們就是四川汶川地震災區(qū)援建者,災后重建最可愛的人。
真誠樸實、步履匆匆、分秒必爭是他們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走近他們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原先準備的那些安慰話太矯情了,都不好意思說出口。
熟悉沈國芳的人都知道他性子很急。早晨常常是站著喝一大碗稀飯,喝完就走,趕著去工地;午飯通常也只用7、8分鐘,中午基本不休息,晚上也只睡5、6個小時。早晨上班、下午下班必定要去工地巡視、察看,一天去幾次也是常有的事,甚至晚上也去工地看看。
“快,才能讓災區(qū)群眾盡早看到變化,看到成果,才能幫助他們樹立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念,提振重建美好家園的信心和勇氣!”怪不得沈國芳的性子這么急。
在蘇州災區(qū)援建指揮組,指揮長沈國芳是被公認的工作狂。
在援建期間,沈國芳的大哥、父親、岳 父三位親人相繼去世,但為了災區(qū)援建工作的順利推進,沈國芳回家為三位親人料理后事僅用了加在一起不到一周的時間,又立即重返援建崗位。
見到沈國芳時,他正在工地上忙碌著,一句輕描淡寫的“其實真的沒什么,只是事有湊巧,我遇上罷了”,就將前來采訪的記者友好打發(fā)。
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和忠孝不能兩全的遺憾,留著他漸漸遠去的背影里。
2008年8月6日,蘇州市區(qū)及五個縣級市六個援建指揮組共43名干部奔赴災區(qū),在綿竹的孝德、東北、土門、廣濟、齊天、興隆六鎮(zhèn)展開對口援建。近二年來,5000建設大軍在四川綿竹市各個援建崗位上,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愛心,他們當中涌現(xiàn)出許多讓人肅然起敬的模范人物。
薛海旻,蘇州市援建指揮組副指揮長,負責規(guī)劃設計,蘇州援建的每座建筑甚至種一下的每一棵樹都有他的一份情在。聊起孝德新城,成功的喜悅掛在的他的臉上,但當記者和他聊起家人的時候,薛海旻沉默了,想起住院很久的父親,想到自己沒法去陪一夜,他忍不住眼睛濕潤。
“為了大家,只能暫時放下小家。”這沈芳、薛海旻的心聲,也是每個援建者的心聲。
直到今天蘇州援建指揮組辦公室副主任周福勇回憶起第一次來綿竹那天的行程,仍記憶猶新:
4:30,起床集中,趕往無錫機場;
8:05,無錫飛往成都;
12:00,趕到綿竹;
下午,指揮組拜會綿竹市各有關部門,進行各項對口援建工作的銜接;
17:00,回德陽;
20:00,召開援建指揮組在綿竹的第一次會議;
23:30,確定好任務,散會……
“印象太深刻了,原本還以為有適應的時間,沒想到一來就直接投入緊張的工作狀態(tài)了!敝芨S抡f,在這里真的很忙,忙得連家人都來不及想了。
“周六肯定不休息,周日休息不肯定!边@是流傳在蘇州援建指揮組里的一句順口溜。進駐綿竹近二年來,蘇州援建人員在“5加2 ”、“白加黑”的工作模式中高速運轉,所有休息時間都完全服從工作安排。
在他們心里也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盡快完成援建,讓綿竹人過上幸福的好日子。
“蘇州人能干事,干實事,效率高!”這是綿竹當?shù)匕傩諏μK州援建隊的印象。
“我們要向蘇州援建隊學習效率,學習理念,他們對我們的支持真稱得上全力以赴。”蘇州市對口援建的孝德鎮(zhèn)的楊書記這樣評價。
真情在這片走向復蘇的熱土上流淌,感動在奉獻者與受助者之間雙向傳遞。
援建者與災區(qū)人民甘苦與共,讓每個人深深懂得了什么是“祖國情結”,深刻體會了社會主義大家庭血濃于水的關愛。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