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為何地震頻發(fā)
張曉東(中國地震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震學會地震預報專業(yè)委員會主任)
今年以來全球發(fā)生了很多地震,最有影響的是1月13日海地發(fā)生的7.3級地震,2月27日在琉球群島發(fā)生的7.2級地震和在智利發(fā)生的8.8級地震。3月4日又在臺灣的高雄發(fā)生了6.7級地震。這些地震有的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傷害。例如海地地震造成的人口死亡數據估計達到了20萬人,智利的8.8級地震,震級相當高。這些地震震級高,影響范圍大,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也很大。比如,臺灣的高雄地震使中國大陸的華南地區(qū)普遍有震感,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全球的這些強震活動必然引人關注。實際上,據1900年資料顯示,全球平均每年發(fā)生7級以上地震18次,八級以上地震1次,但這些地震發(fā)生的時間是非常不均勻的。有時候多,有時候少。今年以來,截止到目前全球共發(fā)生了7次7級以上地震,其中有2次是智利地震的余震,盡管這些數字略高于平均數,但綜合考慮,目前地震活動仍在正常波動的范圍內,是全球地震活動的一種正常的漲落現象。
此外,本世紀以來,全球八級以上地震,尤其是八級以上強震的次數較此前的40年明顯增多,與上世紀上半葉的強震活動特征類似,有一些人管這種現象稱為“全球強震活動的百年周期”。這是一個近似粗略的說法,用于概貌性的描述,全球強震活動數十年的特征,并未經過嚴格的科學證明和檢驗,所依據的數據也主要是1900年以來有地震儀器記錄的強震,由于時間尚短,還需要繼續(xù)探討。還要指出的是,將8.8級巨大地震與6.7級的強地震等同討論也不太合適,兩者在每年發(fā)震的次數和釋放的能量懸殊都很大,全球每年發(fā)生8級以上地震1次,但發(fā)生六級以上地震多達134次。
從板塊運作的角度看,全球劃分為七個板塊,板塊邊界往往是地震活動集中的區(qū)域,我們稱之為“地震活動帶”。從地震活動的總體分布統(tǒng)一來看,全球的七級以上強震主要分布在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從1900年以來,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七級以上強震的統(tǒng)計數字可以看出,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發(fā)生的地震占全球的80%以上。從動力學和運動學的角度來看,由于太平洋板塊中部的洋中脊的快速擴張,太平洋板塊向東西兩塊擴張運動非常強烈,當其在太平洋板塊的東西兩側分別與美洲大陸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相碰撞時,即產生強烈的地震活動。由于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空間尺度非常巨大,板塊運動的速率高,從而使得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強震頻次明顯較高。由此可見,太平洋周邊地區(qū),地震多發(fā)并不奇怪。是由全球構造及板塊運動特征所決定的,近期發(fā)生的智利8.8級大地震即位于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上。
我國地震的特點是什么?
張曉東
在全球范圍內,大地震主要集中在兩大地震帶上,即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我國地處歐亞板塊的東南部,位于兩大地震帶的交匯部位,地震活動呈現頻度高、強度大、分布廣、震源淺的特點。
首先,頻度高。從上世紀到現在,全國共發(fā)生五級以上地震3000余次,六級以上地震800余次,其中8級和8級以上的地震11次,中國大陸面積占全球大陸面積的1/14,而地震卻占全球大陸地震的1/3左右。
其次,強度大。自公元前1831年有記載以來,發(fā)生在中國大陸的8級以上地震達19次。本世紀以來,全球發(fā)生13次八級以上特大地震,發(fā)生在中國大陸的有兩次。分別為2001年昆侖山8.1級和2008年汶川8級地震。
再次,分布廣。我國所有的省份都發(fā)生過五級以上地震。其中31個省(市、區(qū))發(fā)生過6級以上地震,19個省(市、區(qū))發(fā)生過七級以上地震。
最后,震源淺。中國大陸地區(qū)95%的地震震源深度都在40公里以內,尤其是東部地區(qū),一般在十至二十公里,震源越膚淺,造成地表的破壞越嚴重,對人類的危害就越大。
地震后會引發(fā)哪些次生地質災害?如何預防?
韋方強(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huán)境研究所研究員)
我們所9位同志將攜帶兩架無人駕駛遙感飛機,預計于17日進入到災區(qū)。目前當地具體地質情況還不是特別清晰,但是我們預計青海玉樹震后次生地質災害不會像汶川地震那樣嚴重。這是因為玉樹地區(qū)屬于高原,位于長江上游,主要河流是通天河,當地高山峽谷區(qū)少,地形并不陡峻。而且現在未到雨季,不會像汶川地區(qū)那樣崩塌、滑坡、泥石流眾多。
我們經過初步分析認為,當地可能發(fā)生的地質次生災害主要是崩塌滑坡和水庫壩體震毀。玉樹地區(qū)是半干旱地區(qū),小水庫較多,現在已經有消息說玉樹當地的水庫壩體有震裂的情況。對于這些重點區(qū)域,我們的科技人員將深入現場進行災害評估,并制定具體的減災措施。
地震次生災害是指地震引起的一系列其他災害。地震次生災害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是自然層面的,如滑坡、崩塌、滾石、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砂土液化等次生地質災害和潰決水災,發(fā)生在深海地區(qū)的強烈地震還可引起海嘯;二是社會層面的,如道路破壞導致交通癱瘓、煤氣管道破裂形成的火災、下水道損壞對飲用水源的污染、電訊設施破壞造成的通訊中斷,還有瘟疫流行、工廠毒氣污染、醫(yī)院細菌污染或放射性污染等。
歷史經驗表明,次生災害所造成的傷亡和損失,有時比直接災害還要大。如果防范不及時有效,由原生災害引起的次生衍生災害,會形成災害鏈。在一定的條件下,多種災害還會同時發(fā)生,由災害鏈放大成災害群。
由于泥石流、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往往是由局部強降雨引發(fā)的。防范這類次生災害最重要的是進行天氣預報檢測,特別是要關注強降水預報。
滑坡、崩塌發(fā)生前常常會出現一些征兆:如在坡腳處土體凸起、堵塞多年的泉水復活或出現泉水\(水井\)突然干涸、井\(鉆孔\)水位突變;山坡上、房屋或地面上出現裂縫;山坡或坡腳出現石塊、土體坍塌和松弛;動物驚恐異常;植物變形,樹木枯萎或歪斜等。如出現這些情況,要立即撤離危險區(qū)。這些年來,我們在有泥石流和山體滑坡危險地地區(qū),對群眾進行了科普,讓他們進行自我觀測,一旦有危險迅速撤離,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發(fā)生地質災害時,如果正在滑坡體上,要迅速環(huán)顧四周,向較為安全的地段轉移。一般向山坡兩側跑為最佳方向,向上或向下跑是很危險的。當無法跑離時,應就地抱住大樹等物或原地不動。當處在滑坡體前緣或崩塌體下時,應迅速向兩邊跑離,盡快脫離危險區(qū)。發(fā)現泥石流后,要馬上向與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兩邊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絕對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跑。
玉樹地震醫(yī)療救援的難點在哪里?
熊利澤(第四軍醫(yī)大學國家醫(yī)學應急救援隊隊長、西京醫(yī)院院長)
由于青海玉樹海拔達3000多米,目前的最低溫度在零下4攝氏度左右。在低溫缺氧的天氣下,相對于溫暖天氣,人的行動較為不便、生存較為困難,不利于救治傷員,而且也會直接影響到廢墟下的幸存者生存的時間和質量,對展開救援工作極為不利。
由于玉樹位于高海拔地區(qū),缺氧,地廣人稀,不通火車,并且因為地震對當地公路造成了一定的破壞,會影響到運送傷員的時間和效率,直接影響救治傷員的效果,我們認為空運傷員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我們這次組建的國家應急醫(yī)療隊首批60名隊員15日上午從西京醫(yī)院出發(fā),趕赴災區(qū)開展醫(yī)療救援。因為考慮到天氣寒冷,醫(yī)療隊攜帶了大量棉衣、棉鞋等棉織品,現在還缺少一些棉制帳篷,單體帳篷在低溫環(huán)境下很難抵御寒冷天氣,對救治傷員會造成一定影響。而且,當地的幸存者在過渡期間,也亟須大量的棉制帳篷暫時安家。
此外,考慮到玉樹州屬于青藏高原喜馬拉雅旱獺鼠疫自然疫源地,近幾年該州動物間鼠疫疫情活躍。對疫情防控,因為此前的汶川地震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國家在這方面已經有所布控,我們在第一批醫(yī)護人員中也安排了兩位傳染病方面的工作人員,在第三批隊員中我們成立了防疫隊,已經處于待命狀態(tài),隨時可以出發(fā)。(張蕾 齊芳 金振婭)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