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上受到高生活成本擠壓,精神上缺少成熟的價值觀,我們電子信箱的來信中,一位自稱“中等收入者”的讀者,訴說了自己物質、精神的狀態(tài),以及自我認同的種種困惑。
實際上,這樣的困惑,某種程度上也是我國中等收入者群體面臨的普遍困惑。一系列調查顯示,中間階層的幸福感較弱,“孩奴”、“房奴”等種種討論,應運而生。而物質生活上的不確定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自我實現(xiàn):向上流動的渠道不夠通暢,未能形成屬于自己的文化趣味,未能承擔起對社會應盡的責任等。
如何保證中等收入群體的生活,提升其幸福感?如何促成中等收入群體在文化、社會上找到自身的定位和價值?本期“時事觀察”,繼續(xù)聚焦這一新興人群。
讓中等收入群體更穩(wěn)定更輕松
楊宜勇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發(fā)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讓中等收入群體更加穩(wěn)定和輕松,政府有責任,中等收入者自身有責任,企業(yè)也有責任,F(xiàn)階段需要多層次完善分好 “蛋糕”的制度!
在我國,現(xiàn)階段社會對中等收入者的認同度不高,其中有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也有中等收入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問題。
我們收入分配改革思路是“提低、擴中、調高”,從市場經濟的理論和國際治理經驗來看,政府最有效的作用領域在于“提低”,比如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線、提高最低工資標準,這主要是政府的事情。政府次有效的作用領域在于“調高”,而“擴中”的效果最不直接,因為“擴中”不是靠政府直接發(fā)錢,而是要靠勞動者人力資本的提高。換句話說,農民工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成為中級以上的技術工人,才有可能成為中等收入者。所以,“擴中”的效果比較慢。目前政府特別重視發(fā)展教育,尤其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特別重視發(fā)展科學技術,特別鼓勵自主創(chuàng)新和自主創(chuàng)業(yè),其實都是“擴中”的有效措施。
然而,在我國認同自己是中等收入者的群體中,怨言也逐漸增多。一方面與房子有關,房價的確上漲太快,許多中等收入者都宣稱自己成了“房奴”;另一方面與轎車有關,油價和停車費也迅速上漲,許多中等收入者都宣稱自己準備棄車乘公交上下班。近年來全球都出現(xiàn)類似的中間階層的憂慮。金融危機前年收入在2.5萬到7.5萬美元的美國人當中,50%的人表示他們對個人財務狀況感到“擔憂”,10%的人表示“很擔憂”。金融危機后,美國中間階層房地產價值大幅度縮水。
以往的經驗是,中等收入者群體的規(guī)模與經濟周期有關,經濟上升期比例就高,經濟下滑期比例就低。中國目前的高房價和高物價,一方面造成中等收入群體的縮水;另一方面嚴重影響了中等收入者的生活質量。所謂擠壓中間階層,就是客觀上使得中等收入者在減少,主觀上對中等收入者的認同率進一步下降,這種趨勢我們必須給予高度的關注。
中等收入群體的幸福有三個來源,一是干得好,二是掙得好,三是花得好。政府如何穩(wěn)定和擴大我國中等收入群體?重點有四個:一是不斷提高勞動者素質,形成越來越多的專業(yè)化人士,形成一個高效的職業(yè)社會;二是鼓勵創(chuàng)業(yè),打破壟斷,減少巨富,讓更多專業(yè)人士分享改革和發(fā)展的成果;三是著眼于低收入者的素質和能力建設,提高他們在個人工資談判過程中用腳投票的能力;四是加快推進工資集體協(xié)商談判,提高普通工人在工資談判過程中用手投票的能力。除了這些重點以外,還可以考慮對中等收入群體適當減稅。減稅的焦點也不一定就是提高個稅起征點,也可以在起征點不變的情況下考慮適度降低各檔的稅率。
除了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切實控制房價以外,中等收入者也是可以自我釋壓的。比如如何減少“房奴”?一般說來,房貸超過家庭月可支配收入的40%才能稱之為“房奴”。拒絕“房奴”,可以選擇租房。以北京市為例,目前租售比已經達到1∶600—1∶1000,租房肯定比買房合算。所謂租售比是指每個月的月租與房屋總價的比值,國際上用來衡量一個區(qū)域房產運行狀況良好的租售比一般界定為1∶300。租售比1∶300以上,中等收入者買房合適。1∶300以下,中等收入者租房合適。不能把買房作為住有所居的唯一選項。
讓中等收入群體更加穩(wěn)定和輕松,不僅政府有責任,中等收入者有責任,企業(yè)也有責任。政府有責任創(chuàng)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不能讓財富成為群眾的負擔,不能讓中等收入者成為“房奴”和“車奴”。中等收入者不能只等靠要,一方面要不斷學習,另一方面要不斷創(chuàng)造,未來創(chuàng)造比制造更加重要。企業(yè)也要讓中等收入者更多分享發(fā)展的成果,適度共享企業(yè)的利潤。上述三方不僅要把社會財富這個“蛋糕”做大,也要通過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F(xiàn)階段只有多層次完善分好 “蛋糕”的制度,才能進一步提高中等收入者做大“蛋糕”的積極性。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