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22日電 五年前,臺灣作家白先勇手持牡丹花語重心長地說:“過去,我們只推開前窗看到別人種的花,其實,自己的后院也有最美的花。”今年,白先勇手中的花由牡丹變成了蓮花,在青春版《玉簪記》在臺巡演宣告記者會上喜孜孜地表示,牡丹已花開遍地,他的青春二部曲還要再接再厲,樂觀主義的他,“不信青春喚不回”。
臺灣《PAR表演藝術》雜志刊文,對于他從《牡丹亭》到《玉簪記》,率兩岸精英連手打造的歷程作了介紹,摘錄如下:
二○○四年五月二日晚上,作家白先勇制作的九小時大戲——青春版昆曲《牡丹亭》,連演兩輪六場終于圓滿落幕。白先勇領著他一手栽培的一對璧人俞玖林、沈豐英,接受全場觀眾起立喝彩。
這不是愛戲的白先勇第一次當制作人,但白先勇從未有如此奇妙的感動:“觀眾的熱情就像潮水浪頭沖卷上來……,他們從內心散發(fā)出來的興奮與感動,我?guī)缀蹩梢杂|摸得到。”
《文化苦旅》作者余秋雨曾說,有一些遠離當代時空的脆薄文化,極為精致卻又極易湮滅,只能靠幾個文化人敏感的心、纖弱的手小心翼翼守護,就如白先勇對于昆曲的守護,青春版《牡丹亭》讓“一條貫穿四百年的集體審美纜索終于被找到”。
作家南方朔則認為,青春版《牡丹亭》不只是一出戲而已,而是一次絕無僅有的“創(chuàng)造性的動員”,把即將消失的事物,重新找回人間。他和白先勇聊天時提到:要創(chuàng)造一種風格,一種品味習慣,甚至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的心態(tài),縱使不必十出,起碼也要有三出吧。
再接再厲二部曲,不信昆曲青春喚不回
被南方朔稱許為讓古典戲曲復活的“現(xiàn)代制作人”白先勇,雖然從未開出支票,是否會制作出青春三部曲,但年過七十的他,耐力和活力卻是驚人,青春版《牡丹亭》在臺首演近五年,不但演遍兩岸三地和歐美達一百六十場左右;五年后,青春二部曲《玉簪記》也將于五月下旬來臺公演。
五年前,白先勇手持牡丹花語重心長說:“過去,我們只推開前窗看到別人種的花,其實,自己的后院也有最美的花!苯衲,白先勇手中的花由牡丹變成了蓮花,在青春版《玉簪記》來臺巡演宣告記者會上喜孜孜說,牡丹已花開遍地,他的青春二部曲還要再接再厲,樂觀主義的他,“不信青春喚不回”。
九歲在上海美琪大戲院欣賞梅蘭芳、俞振飛的《游園驚夢》,昆曲就在白先勇易感的心靈占有一席之地。但白先勇強調,制作青春版絕不只是單純偏愛昆曲而已,而是源于一種對于文化認同破碎、漂泊的焦慮。
白先勇意識到昆曲背后深厚的文化意義,文學上,從《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經過多少高峰迭起,到了明清已進入成熟期;就音樂來看,昆曲也是經過多少音樂家的錘煉;整個昆曲藝術可說是集文學、音樂、舞蹈大成,要舉出能代表中國文人雅士的傳統(tǒng),非昆曲莫屬。
“可是,這個古老劇種就像放在角落已蒙塵的古物,光芒盡失。”白先勇開始思索:“傳統(tǒng)不是靜止不動,一個活的傳統(tǒng)一定是流動的,雖有源頭,但會向下流;否則,昆曲就只是放在博物館的化石,成為一灘死水!
白先勇感慨:看汪世瑜、張繼青、蔡正仁、岳美緹、華文漪等昆曲名角演戲,雖然能夠滿足感動,但他開始憂心,昆曲演員老了,觀眾也老化,昆曲越演越老,《牡丹亭》柳夢梅、杜麗娘的浪漫愛情神話,呈現(xiàn)的應是無限春色,而不是在秋天里遙憶春天。
白先勇舉“一代伶王”梅蘭芳為例,能夠受到觀眾歡迎,是因為梅蘭芳對于傳統(tǒng)戲曲的革新,創(chuàng)造出代表那個年代的美學觀。戲曲走到了二十一世紀,它的美學觀又該如何建立?
“尊重傳統(tǒng),但不因循傳統(tǒng);利用現(xiàn)代,但不濫用現(xiàn)代!
白先勇說,制作青春版昆曲,確實給自己出了大難題,有些地方戲曲“滑點邊”還可以被接受,昆曲太精致了,有一定的高度,加入任何元素都得小心翼翼。
制作青春首部曲《牡丹亭》時,白先勇就給青春版定了調:“尊重傳統(tǒng),但不因循傳統(tǒng);利用現(xiàn)代,但不濫用現(xiàn)代!卑紫扔抡J為,要讓昆曲青春再現(xiàn),就要有符合現(xiàn)代新的制作觀念,兩岸結合互取所長是策略,白先勇說,大陸有最好的昆曲演員,而臺灣近三十年來劇場成績則勝出,《牡丹亭》制作群樊曼儂、王童、林克華、王孟超等都是頂尖的,是青春版文化工程可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青春版美學的建立,則是白先勇思考的另一重點。他以《牡丹亭.驚夢》花神為例,過去由他制作及看過的《牡丹亭》版本,花神那段不是穿得像宮女,手中拿著塑料花搖呀搖,就是生、旦、凈、末、丑全上,沒一個符合白先勇的理想。
白先勇說,以前對于花神沒有太多體會,后來慢慢看出潛藏的意義!赌档ねぁ氛鰬蚓褪且粋神話,滿園春色就是要花神陪襯,王童為眾花神設計繡滿節(jié)令的奇花異草,頭戴鮮花,配合上舞蹈,為整折戲帶來“花開蝶戀、春物春情”旖旎夢境。
白先勇企圖透過青春版喚醒e世代的青春夢,不只臺北首演獲得滿堂采的認同,五年來,青春版《牡丹亭》跑遍北大、南開、臺灣政大、美國加州大學等海峽兩岸及美國名校,一樣轟動,白先勇只能以“瘋狂”兩字形容這樣的盛況。
一位政大學生演后座談時感動說:“我以身為中國人感到驕傲!卑紫扔抡J為,藝術的價值是普世、超越政治,沒有語言、文化的隔閡。二十世紀以來,中華民族被西方強勢文化所淹沒,文化認同是破碎的,這讓白先勇感到很焦慮,他才會跳出來制作青春版。讓白先勇欣慰的是,青春版終于勾動中華民族文化的DNA,這和看西方歌劇、芭蕾舞的感動是不一樣,青春版喚醒的是對自己文化的認同,不再是失根的漂泊。
《玉簪記》再書青春戀情,“向更雅部邁進”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讓二○○一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昆曲,一下子注入活水源頭。被文化人尊為“白牡丹”的白先勇,復興昆曲的擔子也只能繼續(xù)擔下去,就這樣,青春二部曲《玉簪記》去年開始又在蘇州運籌,《牡丹亭》原班人馬,在白先勇帶領下,又再琢磨如何書寫昆曲里另一段青春戀情。
白先勇表示,和《牡丹亭》相較,《玉簪記》雖屬小品之作,但如何在《牡丹亭》基礎上再往前走,成為二部曲最大挑戰(zhàn)。白先勇將《玉簪記》定位為“向更雅部邁進”,舞臺意象更極簡、寫意,邀來書法家董陽孜、畫家奚淞將書畫作品融入《玉簪記》舞臺設計;以琴傳情的“琴挑”是《玉簪記》著名折子,也邀到大陸古琴名家李祥霆,帶著一千多年歷史的唐琴加入演出。
《牡丹亭》兩塊璞玉俞玖林、沈豐英,已被汪世瑜、張繼青磨出光芒,《玉簪記》白先勇又游說名師岳美緹、華文漪重新調教。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白先勇看了岳、華兩人演出,尤其是《秋江》追舟那段,書生潘必正和道姑陳妙常將內心澎湃的真情,與江上波動的小舟做了動人的詮釋,讓白先勇印象深刻,決定青春版一定要在這樣的基礎上再做發(fā)揮。
白先勇表示,《牡丹亭》、《玉簪記》談的雖然都是情,但前者是夢中情、人鬼情,有點虛擬;《玉簪記》道姑陳妙常更解風情,只是一僧一俗,和男主角潘必正有著欲推還就的小兒女情挑趣味。
雖然岳、華版《玉簪記.秋江》已是經典,但白先勇認為,青春版的情還要更熾熱,江上波濤更洶涌,才能反映出兩人從《琴挑》、《問病》壓抑的情愫已臨界爆發(fā)。白先勇要青春版的《秋江》舞出滿臺的波浪,最后,獨留陳妙常一人在江邊眺望,幽遠的古琴聲伴以磬聲作結,離情依依卻留有此情可待的希望。
白先勇說,青春版《牡丹亭》一百多場演出,已為蘇昆磨出一批苗子,如今,這些小蘭花班青年演員已邁入三十,他要緊抓“青春的尾巴”,找些名師多傳承幾出戲,由其它青年演員擔綱的《長生殿》、《爛柯山》、《西廂記》,五月也將隨著《玉簪記》一同來臺到大學巡演。
回顧一路走來的青春之路,“永遠的昆曲義工”白先勇形容,開始是“光桿司令”(白先勇)帶著一個小兵(秘書)奮戰(zhàn),如今,已發(fā)展成浩大的“義工大隊”,昆曲,在兩岸文化人的呵護、灌溉下,已是姹紫嫣紅、滿園春色。(李玉玲)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