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也去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性刺激亚洲综合网

欧美在线另类A∨_日本一本久道视频_人禽杂交在线视频_国产精品午夜激情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華文報摘
    聯(lián)合早報:大陸體制效率促兩岸交流 臺灣需突破
2009年07月21日 15:18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中新網(wǎng)7月21日電 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21日刊出署名文章說,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達成29項共同建議,其中促進兩岸教育交流合作的建議值得關注。但真正將這些建議落實在具體措施,還需兩岸公權部門實踐。像日前北大校長率團訪臺,與臺灣大學提到“兩校教授可共同指導研究生,頒發(fā)雙聯(lián)學位”的建議,臺大覺得極具意義,但受限于臺當局政策限制。這是兩岸學者學生交流還需追求突破的地方。反觀大陸,由于體制的效率,就讓建議落實到政策變得非常具體。

  文章摘錄如下:

  2009年7月13日在長沙舉行的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以推進和深化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為主題。與會的文化及學術人士就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推進兩岸文化產業(yè)合作、拓展兩岸教育交流合作三項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并舉行了兩岸經貿合作座談會,結果達成29項“共同建議”。

  其中“促進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提升兩岸教育品質”,與“共同探討協(xié)商簽訂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協(xié)定,建立兩岸文化教育合作機制”,值得關注。有幾項建議,如推動兩岸院校建立學分轉換承認及累積機制,互認學歷,推動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向實質性階段邁進的主張,令外界感興趣,只不過還屬于“建議”性質。

  臺灣需要政策配合

  但是,真正會將這些“建議”落實在具體的措施,還是需要兩岸公權力部門的實踐。譬如承認大陸高校學歷、開放陸生來臺就讀等措施,就需要臺北“陸委會”與“教育部”的政策推動,有些部分甚至可能還需要“立法院”修法的配合。

  像日前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率領一個訪問團,就與臺灣大學具體提到“兩校教授可共同指導研究生,頒發(fā)雙聯(lián)學位”的建議,臺大覺得極具意義,但受限于政策的限制,還是只能無奈地回應說:“雖樂觀其成,但會配合‘教育部’政策!边@是兩岸學者與學生交流中還需要追求“突破”的地方。

  反觀中國大陸,由于體制的效率,就讓“建議”落實到“政策”變得非常具體。譬如說臺生到大陸去念高校的本科或研究所,早就可透過“港澳臺生入學考試”的門檻進行。現(xiàn)在方式更進一步,就是除了考試這一關外,尚可推進到只需“申請”程序來入學。

  大陸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7月11日在長沙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說:教育部決定,參加臺灣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驗,且考試成績達到臺灣一流大學錄取標準(頂標級)的臺灣考生,可直接向大陸高校申請就讀,經學校面試達到錄取標準即可入學。不過,臺生前往大陸“進去入學”雖已有本,但畢業(yè)出來,還是希望臺灣教育當局能承認他們曾經修畢的“學歷”。

  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

  臺灣“陸委會”對北京同意臺生“憑學測成績上大陸大學”的措施表示贊同。但是根據(jù)“陸委會文教處長”陳會英說法只是說:“大陸認同臺灣學測成績是個進步,至少有個標準依據(jù)”,這應該不是回應重點。我們要知道大陸方面愿意承認臺灣學測成績,作為臺生入學接受的標準,基本上這已是對臺灣教育體制的正面認同,有其善意的存在。

  此外,臺生對大陸的更多認識,就如同大陸民眾透過臺生對臺灣的認識,或說陸生來臺就讀對臺灣社會的觀察,以及臺灣民眾透過陸生對大陸的認識,就會多一份相互了解,也會對彼此的堅持多一份理解。在未來兩岸有更多往來而必須解決一些歧見時,這份了解與理解,就會使得兩岸之問的誤解與沖突減少到最少。

  當然更有意義的一點,就是臺生有機會到大陸就讀,除了可拓展其本身的視野之外,在未來大陸經濟的磁場效應繼續(xù)發(fā)酵之時,也有機會可提早分享這塊大餅。更何況臺生到大陸就學是分享大陸資源,就如陸生一旦來臺就學一樣,也可分享到臺灣的教育資源。就像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的共同建議中所說:“發(fā)揮兩岸各自優(yōu)勢,努力實現(xiàn)教育資源相互開放和共享,并營造有利于兩岸學術交流的環(huán)境”。(邵宗海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編輯:官志雄
    ----- 海外華文報摘精選 -----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wǎng)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