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春光爛漫的季節(jié),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陽光明媚的賞花時光。東京的我家樓下就是一個大公園,種滿了櫻花,是我們家附近地區(qū)的“花見名所”即賞櫻勝地。一早就有人來早早地鋪上藍色的塑料布占地盤。最好的地盤自然就是櫻花樹下。到了上午11點鐘左右,就可以看到人們不斷圍聚過來。于是,酒香、肉香飄過來,歌聲、笑聲響起來,平日靜謐的公園一片熱鬧和歡樂。星期六和星期日那就更加厲害了,從早到晚,人來人往,川流不息,。這一切構(gòu)成了一曲年年歲歲皆相同,歲歲年年聽不厭的春光曲。旅居日本的許多外國人也很快就入鄉(xiāng)隨俗地喜歡上了賞花這一充滿季節(jié)感的戶外活動。
星期六的下午,我去公園散步,看到由一個日本和3個外國人組成的4人小樂隊在為觀花客演奏、獻唱。一位女客人大聲地點歌:“來一曲《上を向いて歩こう》!3個好象是拉丁國家來的外國人樂手顯然不熟悉這首歌面面相覷,不知道如何對應(yīng)是好。唯一的那個日本人樂手則單獨吹起了黑管,櫻花樹下蕩漾起熟悉的旋律。
已故日本歌手坂本九唱紅的這首歌的歌名直譯為中文應(yīng)該是“朝上看,往前走”,給人以振奮和鼓勵的動力。處于金融危機深淵中的日本人顯然在這首歌上寄托了很大的期待和心愿。這首歌在西方翻譯為《SUKIYAKI》,暢銷世界70個國家,售出的唱盤據(jù)說達1500萬張以上。截至1988年,光在美國的廣播節(jié)目中就被播放了100萬次以上。
話題跑遠了。我們繼續(xù)說賞花。日本把櫻花看得很重,日本人說的“賞花”,是一種特定說法,指的是觀賞櫻花的這個活動。在室町時代(1336年~1573年),有個禪師叫一休(1394~1481年),他說過:“人得論武士,柱當屬絲柏,魚數(shù)鯛魚好,小袖(一種簡式和服)則為紅梅艷,觀花得去御吉野!倍@里所說的“御吉野”是指今日的奈良縣吉野郡吉野町一帶,自古就是觀賞櫻花的好去處。
其實,日本人古時候受中國文化影響,注重品賞的鮮花不是櫻花,而是梅花。比如,日本最古的詩集《萬葉集》中收錄有賞花詩,以梅花為詠嘆對象的有122首,而歌詠櫻花的詩只有46首。但是,隨著時代的推移,這種愛好傾向有了變化,到了《古今和歌集》時代(大約在914 年前后成冊),櫻花的詩為41首,而詠梅詩只有17首,梅花和櫻花的地位顛倒了,櫻花占了上風。
在《古今和歌集》的第一卷中,有一位叫作在原業(yè)平的詩人甚至寫下如下意思的詩句:“如果世無櫻花,春情就該穩(wěn)靜。”顯然他寫的是反義,感嘆的是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令人心動的櫻花綻放,那我們迎接春天的那個心啊,就可以平靜得多。
由于櫻花綻放時美麗如云,飄落時則瀟灑利落,不拖泥帶水。明治時代以后,被日本的政治家演化成日本的國粹,成了把日本國民推向戰(zhàn)場為其效命的一種文化道具和美學意識。以致今日日本仍有不少人對無條件地推崇賞櫻有心理抵觸情緒,決不會去靖國神社那樣的地方賞櫻。
今天旅居日本的中國人的絕大多數(shù)都喜歡賞櫻,這是對日本文化中最明媚的一面的單純喜歡,是對大自然的美好風光的最本能的贊美。但是,我想除了極個別的人之外,不會有中國人跑到靖國神社去賞櫻的。(來源:日本新華僑報;作者:莫邦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