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五月二十六日電(應妮)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在此間發(fā)表題為《新疆的歷史與發(fā)展》白皮書,其中以專門篇幅闡釋了“東突厥斯坦”問題的由來,這亦是中國官方首次以白皮書形式闡釋該問題。
白皮書說,在中世紀阿拉伯地理學著作中,曾出現(xiàn)過“突厥斯坦”一詞,意為“突厥人的地域”,是指中亞錫爾河以北及毗連的東部地區(qū)。隨著歷史的演進,中亞近代各民族相繼確立,到十八世紀,“突厥斯坦”的地理概念已相當模糊,在當時史籍中也已基本無人使用。十九世紀初,隨著帝國主義列強在中亞地區(qū)殖民擴張的深入,地理名詞“突厥斯坦”重新被提出。一八0五年,俄國人季姆科夫斯基在使團出使報告中又使用了“突厥斯坦”的名稱,用以從地理上表述中亞及中國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鑒于兩地歷史、語言、習俗的差異和政治歸屬的不同,他將位于“突厥斯坦”東部的中國新疆塔里木盆地稱為“東突厥斯坦”,或稱為“中國突厥斯坦”。十九世紀中期,俄國先后吞并了中亞希瓦、布哈拉、浩罕三汗國,在中亞河中地區(qū)設立了“突厥斯坦總督區(qū)”,于是西方一些人稱中亞河中地區(qū)為“西突厥斯坦”,或“俄屬突厥斯坦”,把中國新疆地區(qū)稱為“東突厥斯坦”。
二十世紀初以后,極少數(shù)新疆分裂分子和宗教極端分子,受國際上宗教極端主義和民族沙文主義思潮的影響,根據(jù)老殖民主義者炮制的說法,將不規(guī)范的地理名詞“東突厥斯坦”政治化,編造了一套所謂的“東突厥斯坦獨立”的“思想理論體系”。鼓吹“東突厥斯坦”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其民族有近萬年歷史,“是人類歷史上最優(yōu)秀的民族”;鼓噪所有操突厥語和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聯(lián)合起來,組成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否認中國各民族共同締造偉大祖國的歷史;叫囂“要反對突厥民族以外的一切民族”,消滅“異教徒”,中國是“東突厥斯坦民族三千年的敵國”,等等。所謂的“東突”理論形成后,形形色色的分裂分子都打著“東突”的旗號進行活動,企圖實現(xiàn)其建立“東突厥斯坦國”的妄想。
從二十世紀初至四十年代末,“東突”勢力在外國敵對勢力的慫恿、支持下,多次制造動亂。一九三三年十一月,沙比提大毛拉等在喀什建立了所謂“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但在新疆各族人民的反對下,不到三個月便垮臺了。一九四四年,爆發(fā)了反對國民黨統(tǒng)治的、作為中國人民民主革命運動一部分的“三區(qū)革命”(“三區(qū)”是指當時新疆的伊犁、塔城和阿勒泰三個地區(qū)),分裂分子艾力汗﹒吐烈(原蘇聯(lián)烏茲別克人)竊取了“三區(qū)革命”初期的領導權,在伊寧成立了所謂“東突厥斯坦共和國”,自任“主席”。一九四六年六月,“三區(qū)革命”領導人阿合買提江、阿巴索夫等撤消了艾力汗﹒吐烈的職務,將“東突厥斯坦共和國”改組為伊犁專區(qū)參議會,分裂勢力受到了致命的打擊。
新疆和平解放后,“東突”勢力并不甘心失敗。極少數(shù)逃到國外的新疆分裂分子和在境內的分裂分子里應外合,在國際反華勢力的支持下伺機從事分裂破壞活動。尤其是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宗教極端主義、分裂主義和國際恐怖主義的影響下,境內外部分“東突”勢力轉向以恐怖暴力為主要手段的分裂破壞活動。一些“東突”組織公開宣揚要通過恐怖暴力手段達到分裂目的。在中國新疆和有關國家,“東突”勢力策劃、組織了一系列爆炸、暗殺、縱火、投毒、襲擊等血腥恐怖暴力事件,嚴重危害了中國各族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并對有關國家和地區(qū)的安全與穩(wěn)定構成了威脅。
“九﹒一一”事件發(fā)生后,國際反恐怖斗爭與合作的呼聲日趨強烈,“東突”勢力為了擺脫尷尬的處境,又一次打著所謂維護“人權”、“宗教自由”和“少數(shù)民族利益”的旗號,編造所謂“中國政府借機打擊少數(shù)民族”的謊言,混淆視聽,欺騙國際輿論,試圖逃脫國際反恐怖主義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