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另类A∨_日本一本久道视频_人禽杂交在线视频_国产精品午夜激情

2004年04月21日 星期三
站內(nèi)檢索
頻 道: 首 頁 | 新 聞 | 國 際 | 財 經(jīng) | 體 育 | 文 娛 | 臺 灣 | 華 人 | 科 教 | 圖 片 | 時 尚
精品商城|短 信 | 圖片庫 |專 稿 | 出 版 | 供 稿 | 產(chǎn)經(jīng)資訊 | 廣告服務 | 視 頻 | 心路網(wǎng)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國內(nèi)新聞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新知青:被疾病壓垮的一代?

2004年04月21日 09:47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

  知識分子:累倒的一代

  今天的中年知識分子同時遭遇了兩個致命的轉(zhuǎn)型期:社會轉(zhuǎn)型和身體轉(zhuǎn)型。社會轉(zhuǎn)型使他們焦慮,身體轉(zhuǎn)型讓他們多病。如果不能及早克服轉(zhuǎn)型期所帶來的問題,他們就隨時可能累倒

  -本刊記者/李徑宇

  事實上,關(guān)于知識分子過勞死的問題,在上世紀80年代蔣筑英、羅健夫等人英年早逝后,就曾讓人們議論紛紛。而不幸的是,時隔20年后,這類現(xiàn)象不但沒有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的態(tài)勢,已經(jīng)成為我們必須要嚴肅面對的社會問題了。

  我國“英年早逝”悲劇大都發(fā)生在45~55歲年齡段的中年知識分子之中。

  過勞死和亞健康已經(jīng)成為他們這一代人的兩大共性問題。可以說,他們是累倒的一代。

  上海社科院最新公布的“知識分子健康調(diào)查”顯示,在知識分子最集中的北京,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從十年前的五十八、九歲降到調(diào)查時期的五十三、四歲,比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1964年)時北京人平均壽命75.85歲低了20歲。

  知識分子的中國式早逝

  “過勞死”的共同特點是由于工作時間過長,勞動強度加重,以致精疲力竭,突然引發(fā)身體潛藏的疾病急速惡化,救治不及而喪命。

  中國知識分子的過勞死的問題,是在蔣筑英事件后真正為社會所注意到的。

  蔣筑英,一位出色的光學研究者。20世紀70年代,他與導師王大珩一起攻關(guān),使人們得以看到圖像清晰、色彩逼真的彩色電視。而這只是蔣筑英在光學領(lǐng)域內(nèi)做出的諸多貢獻之一。

  在去世前,人們看到的蔣筑英,是一個有旺盛干勁和飽滿激情的人。1982年6月14日深夜,他因腹痛難忍被送進醫(yī)院,于次日下午去世,終年43歲。

  當年,蔣筑英的英年早逝引起社會和國家領(lǐng)導人對知識分子待遇問題的重視。從一定意義上講,蔣筑英的去世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待遇得到提高的一個分水嶺。然而,時隔20多年后,另一個科學家的早逝卻給我們帶來了更為復雜的思考:在物質(zhì)生活很大改善后的今天,知識分子早逝問題為什么還是沒有解決?

  青年科學家胡可心。2001年38歲去世時,已是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助理。

  熟悉胡可心的人,如此評價他平時的工作狀態(tài):廢寢忘食,嘔心瀝血。比如,他所在的聲學所為照顧科研人員的身體,規(guī)定晚11點以后辦公室必須熄燈。但如果沒有人催,胡可心時常是一個通宵接一個通宵地工作。

  他去世后,官方媒體援引醫(yī)生的話說:由于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最終沒能挽回他的生命。

  胡可心去世時的遺言是:“如果再給我3年時間,我就能和同志們一起把項目做完,那將死而無憾。眼下正是需要人的時候,我還不該走,不能走。”

  “如果再給我3年時間……”如此樸素的想法,成為中國許多知識分子永遠無法實現(xiàn)的夢想。人們注意到,20年來,一大批才華橫溢的知識分子,都在50歲上下撒手人寰。有人曾憑記憶隨意羅列了一下這些中年早逝者:數(shù)學家張廣厚、羅健夫、洪崇威,氣象學家曾再順、電力專家陳安樂,船舶專家華怡,物理學家蔡詩東、崔長庚、陳楊,力學家卓克聰,世界宗教學家張躍,語言學家楊順安、廖秋思,作家路遙、周克芹、莫應非、邵志安、祝興義、余樹森、王小波、梁左,藝術(shù)家施光南等。

  最近國家體改委公布的一個專項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我國知識分子平均壽命僅為58歲,低于全國平均壽命10歲左右。而在上海地區(qū),1994年調(diào)查的科技人員平均死亡年齡為67歲,較全市職業(yè)人群的平均壽命短3.26歲,其中15.6%是發(fā)生在35歲~54歲的早逝。

  “過勞死”成了中年知識分子早逝的主要原因。而大量早逝的知識分子,都是由于工作積勞成疾時,我們必須有所警醒、反思和行動。

  為什么偏偏是中年知識分子

  知識分子的壽命問題,在眼下的中國頗為奇怪:許多早些年退休的六七十歲、甚至八十多歲的老知識分子還健在,而在職的50歲左右的中年人卻有人已先走一步了。

  為什么偏偏是這一代人?有人企圖在他們的共同經(jīng)歷上找原因:這一代知識分子大多在身體發(fā)育時期,遇到了“三年自然災害”,普遍身體素質(zhì)不夠好,后來又經(jīng)歷了上山下鄉(xiāng)的磨難。在以后的返城、求學、工作中,他們較其他城里人付出過更多的努力——然而,這些似乎還不應該成為知識分子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因為說到底,生活比他們更苦的農(nóng)民,平均壽命卻比他們還要長,另外,老知識分子們的生活景況也很苦但卻大都長壽。

  事實上,中年知識分子的早逝,與他們同時遭遇兩個“轉(zhuǎn)型期”有很大的關(guān)系:當中國社會處在轉(zhuǎn)軌過程中時,這一代知識分子也適逢人體的轉(zhuǎn)軌階段——一方面,隨著改革和就業(yè)壓力的增大,知識分子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他們這個年齡層,是具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背景疾病發(fā)生的危險時期。而從青年時期就開始積累的疾病在此時開始產(chǎn)生影響。

  醫(yī)生指出,這一時期,有基礎疾病的人群只要遇到過度疲勞等誘因,就容易產(chǎn)生嚴重的后果。而造成猝死的前5位原因——冠狀動脈疾病、主動脈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腦出血,都是中年人常攜帶的隱蔽性很強的疾病。疾病的隱蔽性蒙蔽了過勞者,釀成惡果。

  在這一代中受過高等教育者相對是少數(shù)人。所以,一定意義上講,知識分子比起同代人來說,更像是社會精英,而不是泛知識分子。人們注意到,這一代知識分子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往往是單位的領(lǐng)導和業(yè)務骨干,承擔著最重的任務。而由于年輕時受社會環(huán)境的耽誤,他們都有強烈的“時不我待”感,養(yǎng)成了在事業(yè)上對自己過分苛求,拼命三郎般的生活方式。

  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原因是,中年知識分子,即使在物質(zhì)生活比較富足之后,仍然不能抽身于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在家庭里,這些人不懂得或不舍得雇用保姆來減輕生活負擔,不會享受“小私生活”,往往事必躬親;他們很多人平時幾乎不上醫(yī)院,上醫(yī)院也只是例行公事;他們連軸轉(zhuǎn)地工作,體力透支從不當一回事,經(jīng)常面露疲態(tài),隨時都會從口袋里摸一把藥扔進嘴里,而藥多半是好幾年還吃著同一種。

  結(jié)果是,他們走得很突然,連只言片語都來不及留下。

  立法防止過勞死

  今年4月8日晚,54歲的愛立信(中國)有限公司總裁楊邁由于連日超負荷地工作讓心臟不能承受,猝死在健身房的跑步機上。當晚,剛剛從上海出差回北京的楊邁,在接連忙碌了幾個星期之后終于給自己安排了健身的時間,然而沒想到的是,連日來超負荷的工作壓力使他的心臟已經(jīng)不能承受如此劇烈的運動。

  楊邁是外籍在華工作者。他生前的同事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楊在中國工作數(shù)年來早已經(jīng)融入了中國的社會節(jié)奏中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他的身體不幸“中彈”。他的突然離世再次敲響了中年知識分子的健康警鐘。

  年前,在中國城市化進程最快的廣州,有政協(xié)委員建議,要用立法的方式來抵制亞健康以防止“過勞死”的發(fā)生,而且防治亞健康的經(jīng)費應列入市財政計劃,廣州地區(qū)各大醫(yī)院將開設亞健康門診,以防治亞健康及心理疾病。

  國內(nèi)一些單位也開始注意到了過勞死問題。最近,上海的復旦大學就為舍不得花七八天時間參加暑期休養(yǎng)活動的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創(chuàng)建周末度假制度,復旦大學工會靠“跑斷腿、磨破嘴”來“強制”這些知識分子關(guān)注自身健康,減輕心理壓力。

              

  新知青,舊疾病

  新一代知識青年,面對前所未有的社會壓力,幾乎成了被壓垮的一代

  -本刊記者/李徑宇

  和中年知識分子一樣,新一代知識青年也同樣面臨著社會的轉(zhuǎn)型期,所幸的是,他們幾乎從大學時代起就開始感受到了轉(zhuǎn)型之痛,因此適應社會比已經(jīng)定型的上代人要容易一些,加之他們的身體正值旺盛期,所以,過勞死并沒有在他們身上出現(xiàn)。

  然而,過去的一些中老年疾病以越來越“年輕化、知識(分子)化”的態(tài)勢告訴人們,很多新知青已經(jīng)成為潛在的過勞死病人。

  如果說,上一代知識分子是累倒的一代的話,新知青很可能成為被壓垮的一代。

  重壓之下的新知青生活

  他們正值青春,屬于那種“身體倍兒棒,吃嗎嗎香”的年齡。但很不幸的,他們病了,在不經(jīng)意間。

  新知青們,通常在早上8點鐘以后起床,不吃早飯,就趕去上班。他們成天對著電腦工作,吃飯不按點,饑一頓飽一頓。晚上要么加班要么應酬,是熬到很晚的都市夜歸人。

  他們的雙休日,要么充電,要么加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由于沒時間,或感覺自己沒時間,許多人三過父母家門而不進;許多人簡化了生活程序,比如不談戀愛直接上床,迅速結(jié)婚飛快離婚等等。

  新知青多半生活在城市的中上流社會,無論從年齡優(yōu)勢還是經(jīng)濟實力上講,他們是最有資格享受生活的人。

  下班了,時尚的白領(lǐng)們?nèi)齼蓛裳s去過夜生活,歌舞升平,縱酒狂歡,通宵達旦地徜徉在誘人的夜色里。不知不覺中,許多人的胃甚至整個身體都在慢慢受到疾病侵蝕。

  一方面是生活方式的不健康,更重要的方面是——生活壓力的無法排遣。由于就業(yè)壓力的增大,新知青們首先需要過關(guān)斬將爭奪好的工作機遇。好不容易上崗后,又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工作的不牢固讓他們從一開始就有強烈的不安全感,唯有拼命工作,以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在沒日沒夜的苦戰(zhàn)中,稍微放幾天假他們就恍如隔世,無比失落。兩天不看新聞,一周不學習專業(yè),就會痛心疾首地感覺到要被世界拋棄掉了。

  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導致死亡的10個主要疾病中,一半可以追溯到與行為和生活方式相關(guān)的因素。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不良生活方式導致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取代傳染疾病,已成為“頭號殺手”。

  所以,新知青病,首先要從他們的生活方式上去檢討。

  新知青綜合癥

  今天,你要是當著100個新知青讀一遍“亞健康有哪些癥狀”這樣的文章,就會有99個人立馬垂頭喪氣,剩下那一個多半已經(jīng)被嚇跑。

  中國保健科技學會國際傳統(tǒng)醫(yī)藥保健研究會從全國16個省、直轄市轄區(qū)的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北京的亞健康率是75.31%,上海的亞健康率是73.49%、廣東的亞健康率是73.41%。

  一位醫(yī)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亞健康問題,幾乎就是新一代知識青年的綜合癥。“原來以老年患者為主的慢性疾病現(xiàn)在有‘年輕化’的趨勢!睂τ谛轮鄠儊碚f,如肥胖癥、高脂血癥、高血壓、冠心病等離自己已經(jīng)近在咫尺了。

  醫(yī)生介紹,經(jīng)常過量攝食、進零食、吃夜宵等不規(guī)律的飲食方式,擾亂了正常的代謝,而體力消耗又相對較少,為新一代知識青年患脂肪肝和肥胖的發(fā)病提供了條件;長坐辦公方式,無暇鍛煉,久而久之,頸椎病就會找上你,同時導致頸部僵直、兩肩酸麻、精神萎靡不振。此外,工作中用眼過度、長時間注視屏幕、睡眠不足、壓力太大等都會導致頭經(jīng)常一跳一跳地痛,并伴有眩暈現(xiàn)象。

  北京市人民醫(yī)院的一位主任醫(yī)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不少最愛光顧夜宵店的白領(lǐng)人士是他們醫(yī)院的?汀S捎谀c胃里堆得太多,不僅易誘發(fā)胃癌,還容易引起肥胖、糖尿病等多種疾病。

  不久前,北京市衛(wèi)生局的“健康睡眠”咨詢活動中,35歲以下的咨詢者竟占了40%,醫(yī)學專家指出,年輕人的睡眠問題已日趨嚴重。

  我們身邊大約有1/3的人會遭受失眠之苦,常常反反復復徹夜難眠,更多的時候,我們會聽到抱怨:功課太多,工作太累,沒有時間睡覺。

  有研究表明,20年前的生活方式?jīng)Q定20年后的身體狀況。年輕時不注意培養(yǎng)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會陷入“前半輩子以命換錢,后半輩子拿錢換命”的境況。

  今天新一代知青的如此青春活法,不累倒也得壓垮,顯性和隱性的疾病早晚會找上他們年輕的身體,而他們難免成為被壓垮的一代。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2004年第14期)

 
編輯:余瑞冬
 :::相關(guān)報道:::  
中國新聞周刊:慎言司法監(jiān)督 以獨立實現(xiàn)法官廉潔 (2004-04-19)
中國《新聞周刊》:法國:除了改革,已經(jīng)沒有良方 (2004-04-16)
中國《新聞周刊》評論:讓警察廉潔的必要條件 (2004-04-13)
中國新聞周刊:SOHO故事-開始是藝術(shù)結(jié)局是商業(yè) (2004-04-13)
中國《新聞周刊》:他們既不是圣人,也不是渣滓 (2004-04-13)
新聞周刊專訪海若:“這次我只是離開的比較久” (2004-04-12)
中國《新聞周刊》:他們是如何成為“悠客”的 (2004-04-09)
“過勞死”人員不斷 日本立法助家屬獲賠償 (2001-11-16)
雙重角色面臨雙重壓力 職業(yè)女性要防“亞健康” (2004-03-08)
調(diào)查顯示:北京社區(qū)居民十大疾患與亞健康有關(guān) (2003-01-28)
最新調(diào)查:中國3000萬青少年處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 (2003-01-14)
北京人75%亞健康 管理人員腦力工作者表現(xiàn)突出 (2002-12-30)
七成人亞健康:廣州人英年早逝數(shù)量逐年攀升 (2002-11-29)
中國亞健康人群比例達70% 傳統(tǒng)養(yǎng)生科學登堂亮相 (2002-11-26)
七成五京城市民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 比例居全國之首 (2002-07-05)
健康人群只占15% 中國七成人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 (2002-05-10)
專家指出中國有相當比例人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 (2001-01-06)


 
  打印稿件
 
:::新聞自寫短信:::
對方手機: 最多五個(半角逗號號分隔 0.2元一條)

新聞長信,五千字容量
檢驗碼:
手機號:
密 碼 :
獲取密碼    
 
 
 

關(guān)于我們】-新聞大觀 】- 供稿服務】-廣告服務-【誠聘英才】-【留言反饋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