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wù)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
文/呂靜
快感來自何處?為什么我們在特定情況下會感到愉悅?又為什么這種愉悅不能持久?動物也能感到愉悅嗎?
自古以來,快感就像上帝、愛或者美麗一樣,是多層面的不解之謎,它是那么不可琢磨,又是那么令人神往。但是現(xiàn)在,只要向你中腦的某一微小區(qū)域通入幾微安的電流,就能令你達到飄飄欲仙的狀態(tài)了。
快感來自何處?
早先的動物和人類實驗讓科學家認為,快感來自于大腦的“獎賞中心”——對這個部位采用溫和的電擊,就能使老鼠和人進入一種看似癡迷的狀態(tài)。這個實驗讓人們認識到,要在大腦中產(chǎn)生快感是很簡單的事,只需簡單地刺激正確的神經(jīng)中樞即可。
到了1980年代,獎賞中心的回路圖已經(jīng)被繪制出來了,研究人員已經(jīng)知道了在這一區(qū)域傳遞信息的化學遞質(zhì)叫做多巴胺,因此獎賞中心的另外一個名字就是多巴胺系統(tǒng)。在動物實驗中,它獎勵動物做有生存價值的事情——進食和發(fā)生性行為。
但是,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大腦里的快感問題還遠沒有成為定論,電極刺激獎賞中心帶給人和老鼠的只是一種“想要”的欲望,而不是歡喜的快感。得到這一結(jié)論的科學實驗由密歇根大學的神經(jīng)科學家肯特·白睿智完成:他用一種藥物封鎖多巴胺的受體從而關(guān)閉信號傳輸,來觀察實驗動物的快感是否被封鎖或減弱。
當他用一種神經(jīng)毒素去除老鼠的多巴胺產(chǎn)生細胞時,老鼠停止了主動進食。但在強迫飼喂它們甜的和苦的流食時,它們對甜食表示愉悅而對苦味表示不歡迎這證明愉快的感覺本身并不產(chǎn)生于多巴胺系統(tǒng)。俄亥俄州的博靈格林州立大學的扎克·潘克色樸說:“多巴胺系統(tǒng)是負責動機和尋覓的,它使人們產(chǎn)生一種基本的欲望或者沖動,一種要應(yīng)對世界的熱忱!
此后,另一些科學家發(fā)現(xiàn),傳遞快感的關(guān)鍵物質(zhì)不是多巴胺,而是一種被稱為阿片類的化合物嗎啡和海洛因也屬于這類化合物。
那么,大腦中的阿片受體在那里呢?白睿智和牛津大學的艾德門德·羅斯等人發(fā)現(xiàn),阿片類受體廣布于大腦之中。最新的研究則把快感中心定位于大腦深部靠近多巴胺系統(tǒng)一個很小的區(qū)域,和眼睛后面的“前額腦區(qū)底部”。從吸毒后的騰云駕霧到感官高潮的酣暢淋漓,再到享用一份豐盛美食后的滿足或者贏錢時的激動顫抖,無不與這兩個腦區(qū)的神經(jīng)化學變化有關(guān)。
由快感作主
既然發(fā)現(xiàn)了大腦里的快感中心,研究人員們不禁要問:它們究竟是干什么用的?答案是:快感遠不是僅僅作為一種強烈的、純粹的人們追逐的目標,它其實影響到所有基本的大腦加工過程。
在任何一個單一時間內(nèi),任何動物都會有各種各樣相互沖突的需求:吃、喝、保持安全、配偶、激昂,每一種需求都有動機。研究人員指出,我們是用快感來做出每樣決定的。
從做數(shù)學題到組詞造句、到做出合理的選擇、到打賭,所有的選擇答案都是看每種行為能帶來多少快樂,人們的決定總是為了獲得最大限度的快樂。這一理論的根據(jù)是19世紀的一個病歷,有一個叫菲尼亞斯·蓋奇的人,他的大腦額葉受損,這使他不能感覺到任何情感,有啟發(fā)意義的是,他也因此而不能再做出任何決定。
動物的愉悅
快感在人們做出決定上的作用,令研究人員聯(lián)想到它可能是早在人類之前就進化出來的生物學結(jié)果。有的研究人員相信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都能被喚起快感,還有人說,連蒼蠅和軟體動物都有快感。
按照《海豚的微笑》的作者、科羅拉多大學的馬克·拜考夫教授的觀點,動物除了能體會恐懼、疼痛、喜悅和憤怒外,也有更加復(fù)雜的情感,諸如窘迫、愛和悲傷。至于快感,拜考夫認為毫無疑問動物有這種體驗。
拜考夫的觀點取自扎克·潘克色樸的研究成果。潘克色樸幾年前發(fā)現(xiàn),幼鼠在戲耍時或在被胳肢時,會發(fā)出仿佛是在笑的有規(guī)則的高調(diào)噪音。潘克色樸認為小鼠的行為表明它們在經(jīng)歷愉悅。他說,這些嬉戲的小鼠產(chǎn)生了阿片類物質(zhì),這類物質(zhì)在人身上正是主要的快感中介。
加拿大蒙特利爾拉瓦爾大學的邁克爾·凱伯奈克也同樣確信動物有著和情緒有關(guān)的感情。他說:“我們可以證明爬蟲類動物也能體驗到快感。”
凱伯奈克把一個蜥蜴放到一個由暖燈圍起來的角落里,同時把平常的食物放在溫暖的角落,而將蜥蜴認為的美食放到了寒冷的角落。這時候,只要寒冷角落的溫度高過某一特定溫度,蜥蜴就會冒險去吃美味佳肴。但是,如果那里太冷,它們就留在原地就近采食。在寒冷角落的食物愈是美味,蜥蜴所甘愿忍受的溫度就愈低,它們把食物的品質(zhì)和溫暖做了比較。這不可能是一個自發(fā)的行為,蜥蜴是由于美味而做的決定。凱伯奈克說:“這就意味著它們一定體驗到了美味或愉快的感覺!
在另外一個實驗中,他讓蜥蜴學會了避免吃一種怪味食品,這種食品曾一度讓蜥蜴惡心。哺乳動物很容易建立這種反射,人一般都不喜歡曾讓他們惡心的食物,換句話說,這一過程是由體驗愉快感和不愉快感而驅(qū)動的。所以,凱伯奈克說,“既然這種情形也發(fā)生在蜥蜴身上,它說明蜥蜴也知道感官的快樂!
但他將同樣的實驗用在青蛙和蛤蟆上,卻發(fā)現(xiàn)這兩種動物學不會避免令其惡心的食物,這說明快感只進化到爬行類,而兩棲類沒有快感。凱伯奈克說:“我看,青蛙和蛤蟆只能算是‘機器動物’,而爬行類則有頭腦!
壓力為什么帶來快感?
為什么人們玩蹦極跳,把自己綁在滑雪板上從懸崖上往下跳,或者從飛機上跳下?某些危險的或有壓力的極限運動如何在心跳之后令人感到快活?其實,這種尋求刺激玩心跳的行為,也只是我們大腦工作的一個副產(chǎn)品。
按照研究人員的說法,我們大腦的快感系統(tǒng)是獎賞和指導(dǎo)我們行為的,它確保我們干的事情有助于我們的生存,但是某些有利的行為自然地包含著冒險的成分。比如,采集、狩獵和爭奪配偶都可能非常危險。要保證安全又要發(fā)現(xiàn)我們的需要,這兩者常會發(fā)生沖突。
但是快感其實是在以一種簡單的方式讓我們決定下一步該做什么,它不能長久。在進化過程中,如果一種動物太過沉溺于吃某樣?xùn)|西的快感,它就會淪為下一個捕食動物的獵物而被淘汰。所以,快感總是很短暫,目的就是讓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下一個目標上。這可能可以部分解釋當你吃得太飽時,再美味的食物也會乏味甚至令你倒胃?茖W家認為,這種快感過后讓我們回落的反作用也是由壓力引起的,壓力激活了大腦的快感系統(tǒng)和激素系統(tǒng)。
所以,實際上,壓力和快感系統(tǒng)是互相拮抗的,它使我們的感情像一個鐘擺一樣搖來晃去每一個高漲的情緒后都會有一個低潮,而每一個低潮之后緊接著又是一個高潮。
快感的破產(chǎn)
對于享樂主義者,不幸的是,指導(dǎo)行為的快感作用似乎有著自然的極限。
喬治·庫伯是加州拉霍亞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神經(jīng)科學家和成癮性專家。他認為,快感系統(tǒng)就像銀行,一下子取出太多錢就一下花完,取錢太多和太快會導(dǎo)致破產(chǎn)。
庫伯提出了他所謂的快感基線,在你的基線之上,得到一個合理的上升你就會有一會兒美妙的感覺,但是你不會保持滿足狀態(tài)太久。就算你中了彩,買了房子,再不用辛苦地朝九晚五打工,長久地講,你也不可能總是那么高興,因為快感似乎總是令基線上升的——也就是,要真正做到知足而常樂是很難的。
如果你錯用了你的快感系統(tǒng),你可能就無法獲得超過基線的上升,這就是成癮的過程。最初時,一種藥物可能給你強烈的快感,但是,這種快感的來源很快就消耗怠盡,接下去,同樣的藥量只能產(chǎn)生較小的快感反應(yīng)了。而且,因為大腦的獎賞系統(tǒng)是消耗性的,那些癮君子花費大量時間不是在享受而是在試圖恢復(fù)正常的感覺。這時候,除了藥物沒有什么能讓你產(chǎn)生快感。最后,就連藥物也無能為力,這就好像是系統(tǒng)被搞垮了。
庫伯還注意到很多和成癮類似的行為,比如工作狂、大胃王或是那種不健康的性亂狂、購物狂或賭徒,在這些情況下,快感系統(tǒng)的有限資源都在被過快地支出。
“你可以始終獲得快樂,但是,”庫伯說,“沒有始終的強烈快感。世界上從沒有一種能給你帶來‘免費’或長時間高潮而不留后患的藥品。沒完沒了的高潮在進化上是不可能的!
科學家指出,只是追逐快感,我們可能永遠也得不到幸福,因為假如我們體會到快樂,那只是因為我們肯定需要什么。只有我們在太熱或太冷時才能體會到冰鎮(zhèn)飲料或熱水澡所帶來的那種舒暢快樂的感覺,一旦我們的體溫穩(wěn)定下來,我們的體驗就不同了,如果我們不是正處在危險中,我們就會處于一種愜意的但是無關(guān)緊要的狀態(tài)。
感官上的快感并不是幸福,只是歡樂,而那種無關(guān)緊要的恬淡才是幸福。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第19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