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八月四日電 題:當代大學生心目中的鄧小平
中新社記者趙建華
七、八月份,正是大陸高校放暑假的日子。炎熱的暑天,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自習室里,仍不乏繼續(xù)在校苦讀的學生。教室里,學英語、經(jīng)濟、法律的學生占了大多數(shù)。托福、GRE、律考……各種考試,似乎成為了如今高校學生都必須要對待的問題。
二十年前的國慶節(jié)上,北京大學學生出人意料地在天安門廣場打出“小平您好”的標語。這四個字,甚至成了整個中國八十年代的一種政治性口號。小平百年誕辰即將到來的時候,今天高校學生眼中,鄧小平占據(jù)何種地位?
本社記者隨機采訪了一些在校大學生。他們坦陳對鄧小平改變中國命運的思想和決策知之不多,但都是鄧重視教育理念的受惠者。
“知識決定命運!”當記者問及暑假為何還要留校學習時,一個中國人民大學學生毫不猶豫地說,現(xiàn)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后就會面臨更大的“麻煩”。為了今后,現(xiàn)在多吃點苦值得。
一九七七年,鄧小平曾表示,中國要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關(guān)鍵是科技技術(shù)要能上去。發(fā)展科學技術(shù),不抓教育不行?靠罩v不能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從此,知識就是力量、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在中國逐漸成為一種共識。
同年,高考制度的恢復(fù),使五百七十萬考生走進了被關(guān)閉十年之久的考場。二十七萬多人的命運,因恢復(fù)鄧小平的這一指示而改變。“出身決定命運”的時代成為一種歷史,中國開始進入“知識決定命運”的時代。
汪先生,正是一九七七年考入大學中的一個。他回憶說,當時一起入學的,有不少人年齡已經(jīng)很大,有的甚至是父子同班。那個時候,大家尤其是“老三屆”的人,都很珍惜那一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都在爭分奪秒地“追回那逝去的青春“。
畢業(yè)后,這些百里挑一的“精英”,有不少人進入國家大機關(guān)、大企業(yè)、大學校工作。大學時的努力學習,加上文革期間的磨練,這一批人后來大多數(shù)成了所在單位,甚至所在領(lǐng)域的骨干力量。如今的大學校長、學術(shù)帶頭人、政府廳級甚至部級官員,就有不少人出自一九七七、一九七八年的大學生。
進入八十年代,中國高校學生對鄧小平的好感增強。當年打出“小平您好”這一標語的郭慶濱、毛小洪等人談起此事時說,寫這幅標語是出于一種真誠,一種對鄧小平同志的由衷祝愿。我們都是中國的普通百姓,如果不是中國的這種變革,我們是不可能跨入北京大學的。
一位上世紀八十年代入學的張姓先生介紹說,他們上大學時,十分關(guān)注政治,十分關(guān)注國家的前途。那時的學生,對書本知識并沒有過分看重,F(xiàn)在用著的好多知識,計算機、英語都是工作后才學的。當時的學習熱情遠不及今天的大學生,今天的學生不但學習刻苦,學習效率也高。
今天的中國大學生,已變得更加務(wù)實。他們中間,已經(jīng)很少有人憑借著一腔熱血去空談什么。斯人已逝,影響仍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在被稱為中國“新生代”的學生眼中,鄧小平本身就很務(wù)實。跟前代人相比,今天的大學生身上,政治色彩已經(jīng)淡化。在校期間,努力學習成了他們最現(xiàn)實的選擇。
一九九七年,鄧小平逝世的時候,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還在讀初中,甚至小學。那個時候,雖然還不怎么懂事,但從課本、老師和家長那里,他們已經(jīng)很早就開始了對鄧小平的了解。
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再加上電視、廣播、報紙的宣傳,雖然鄧小平已經(jīng)逝世七年,對于他們,鄧小平仍然并不陌生。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鄧小平對當今中國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一個學理科的上海大學生認為,鄧小平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他實施的改革開放,對中國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用數(shù)字是遠不能表達清楚的。
在采訪中,記者發(fā)現(xiàn),今天的學生,雖然不會天天去學關(guān)于鄧小平理論的教材,他們中間也很少有人全文通讀過《鄧小平文選》。但在實際生活中,跟前代人相比,他們的言談舉止,卻無不顯示出改革開放的痕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