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社會高度關注的許霆案,全國人大代表陳舒日前指出,“現(xiàn)在有一個傾向,在法院沒有終審之前喜歡利用媒體大肆宣揚炒作,實質(zhì)是利用輿論給法院施加壓力”,“這是一種輿論審判,是一種干擾司法的行為”(3月11日新華社電)。
作為法律工作者,不愿對正在審理的案件發(fā)表評論,這種基于職業(yè)倫理的審慎,可以理解,也應得到尊重。但由此便否認輿論的正當性,并不符合事實和邏輯。
雖然輿論對許霆案最初的一審判決,普遍表示難以接受,并提出了許多不同的看法和分析,但事實上,輿論并未就此越俎代庖、代替法院進行“審判”,相反,對該案最終能夠通過司法程序獲得一個公正合理、更合乎法律精神的判決,輿論一直充滿期待或者至少是愿意“拭目以待”的。而且,在“許霆究竟有罪還是無罪”以及“應以什么罪量刑”等問題上,輿論本身就有不同的意見。在這種背景下,輿論之于司法與其說是“審判”、“干擾”,不如說是在提供一種“僅供參考”的建議。
更重要的是,從司法監(jiān)督、言論自由的角度看,所謂“媒體炒作”、“輿論壓力”,其內(nèi)核原本就是一種公眾依法享有的神圣、正當?shù)臋?quán)利——自由表達、言論監(jiān)督的權(quán)利。即便有關許霆案的輿論,確實讓有關司法部門法官主觀上感到了“干擾”,這種“干擾”其實也是司法部門必須面對和接受的一種職責義務。這種“干擾”不僅不會真正妨礙司法的公正與獨立,而且是維護這種公正和獨立的基本前提。(張貴峰)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