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4月18日電 題:百歲洋樓里的臺北老上海記憶
中新社記者 羅欽文 董會峰
撫臺街洋樓,坐落于臺北延平南路26號,是臺北舊城的百年見證者。正在這里舉行的一個“臺北的老上海記憶”特展,吸引慕名而來的懷舊者絡繹不絕。
“在臺北,我們生活里最熟悉的上海,自然是上海菜與上海旗袍,但其實還有許多上海文化落地生根在臺北,幾十年來也成為臺北生活的一部分,都是臺北人的記憶!迸_北市長郝龍斌說。
基于此,“臺北的老上海記憶”特展選擇在洋樓百歲與上海世博會即將開幕的重要時刻,于撫臺街洋樓推出。負責管理撫臺街洋樓的陳國慈總監(jiān)表示,以此串起兩個城市的故事,希望重溫這份漸漸被淡忘卻屬于臺北的特別老時光,讓洋樓成為認識臺北舊城歷史的迷你型博物館。
據(jù)載,1885年,臺灣建省,劉鳴傳首任臺灣巡撫,巡撫衙門即設今延平南路與武昌街口,這段街道由此被稱為“撫臺街”。撫臺街洋樓就位于撫臺街上,是現(xiàn)今臺北城內(nèi)僅存的日本占據(jù)臺灣初期1910年所建造的獨棟洋樓。
在騎樓綿延的延平南路上,這座迄今正值百歲的洋樓已不再是當年的商業(yè)店鋪,而成為了臺北市予以保護的一處古跡,風華依舊。陡斜的馬薩式屋頂,屋頂上的老虎窗,石木混合構造的外墻,古典式石造拱廊騎樓,讓人對洋樓特有的建筑風格刮目相看。
輕輕推開洋樓的小門,老上海的流行歌曲聲就悠悠飄來。原來,一樓展室正在播放一部《片格轉(zhuǎn)動間的臺灣顯影》紀錄片,片中可看到老臺北街道上婦女穿著旗袍在走動,一進門就聽到的老上海流行歌曲聲是紀錄片搭配的音樂。
安靜的小樓里,樓上樓下的三個展室,以文字、圖片、實物、影像帶引領著參觀者,走進“臺北與上海的歷史淵源”、“臺北的摩登上海生活”、“臺北的上海娛樂生活”,了解和回味過去臺北的上海故事。
沿著木制樓梯緩緩上樓,尤為吸引目光的是一個別有一番上海味的居家生活空間:一部留聲機,一扇法式屏風,一張皮沙發(fā),一張小圓桌,一盞臺燈,都是上世紀20年代的東西,組合陳設于展室一隅,重現(xiàn)了早年臺北的摩登上海生活場景。
該展管理人員華安綺小姐告訴記者,“上海居家生活空間”里的這些古董都是知名歌星張信哲提供的,此次展出的所有展品也多是從收藏家、臺北舊城區(qū)老字號征集來的,累積了臺北豐富的文化記憶。
走進另一個展室,上海音樂、電影、昆曲、越劇的介紹,古老留聲機的播放老歌,呈現(xiàn)了熱鬧的臺北上海娛樂生活。上海電影是早期臺灣很流行的生活娛樂。坐在視聽室里,欣賞《長相思》、《太太萬歲》、《小城之春》三部上海老電影,黑白影像把你帶回到逝去的舊時光。
早在百年前,臺北和上海就有了互動往來,關系密切。迷人的“上海風”,六十年前吹到臺北,曾經(jīng)帶動臺北衣食住行的時尚與流行。伴隨歲月的更替、時光的流逝,有的老上海文化漸漸淡出臺北,猶如今年1月最后一家上海澡堂的關門,使上海澡堂文化成為臺北的回憶。
不過,臺北舊城區(qū)里,依然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上海生活記憶。帶著撫臺街洋樓特制的“臺北的老上海記憶地圖”,從撫臺街洋樓出發(fā),走訪臺北舊城區(qū)的隆記菜館、湯姆西服、明星咖啡館、上海聯(lián)合藥局、鴻翔呢絨綢布莊等一家家老上海店家,就可邂逅恐怕今日上海也難覓的“老上海文化”。
今年4月初上海市長韓正訪臺后,臺北、上海又開始了演繹新的“雙城故事”。華安綺小姐對記者說,上海元素仍將有形或無形地融入到臺北人的生活中。(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