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運會女子佩劍個人賽后,記者曾聽到兩位志愿者這樣的對話!澳勉y牌的歐倩瑩好厲害。一天才練兩三個小時!绷硪晃徽f:“我聽譚雪說,她每天從睜眼到睡覺,生活都是擊劍!痹诎霙Q賽中,中國香港隊的歐倩瑩擊敗了中國隊名將譚雪。志愿者的這番對話,并非因獎牌成色而有所褒貶,反倒流露出對競技與生活彼此關系的直觀感觸。
歐倩瑩是香港浸會大學大一學生,從初中開始練劍,不輟學業(yè),既有天分又能堅持,終有今日的收獲。實際上,已經獲得4枚亞運獎牌的中國香港擊劍隊,隊員都是業(yè)余選手,平日里或工作或上學,要練劍只能自己擠時間。這樣的例子并不鮮見,男子花劍銅牌得主、日本名將太田雄貴就是一家食品公司的職員。對他們來說,擊劍是愛好是理想,工作是為了生活,二者并非不可兼得、難以調和。這不僅有對訓練思路的啟發(fā),更有對運動員培養(yǎng)模式、成才模式的啟發(fā)。
不同的項目有著不同的訓練要求,不見得全要靠時間累積。北京體育大學副校長鐘秉樞對此曾進行過深入調研,在一些技巧性較強的項目中,每日保持半天甚至更少的訓練時間就已足夠,訓練時間過長,有時反而會令運動員產生厭倦情緒。亞運會上的擊劍比賽,已做出證明。
不同訓練思路的背后,起主導作用的是不同的運動員培養(yǎng)模式。競技體育的人才體系本就是金字塔結構,運動員向上攀登的過程中,競技與學業(yè)之間,不見得非此即彼、不可兼容。處理好競技與學業(yè)之間的關系,既可以保證一名運動員競技能力之外的素養(yǎng)不致缺失,更為運動員競技生涯結束后的出路保留一份選擇。運動員的教育、就業(yè)等問題,早已引起各方關注。與其等到退役后“一切從頭再來”,不如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設計更為合理的模式。成功的路不止一條,這也是“以人為本”的體現。 薛原
參與互動(0) | 【編輯:吳博】 |
專題:第16屆廣州亞運會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