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暢銷小說的《山楂樹之戀》于9月16日內(nèi)地公映。如果一把鑰匙能打開《山楂樹之戀》的大門,張藝謀的解讀是清純二字。這是一出看不出野心,沒有什么人間煙火氣的電影 。不同于張藝謀濃烈的、大戲劇性的電影美學,《山楂樹之戀》無論是從故事上、節(jié)奏上、影像風格上都化繁為簡。故事上減去了小說里壓抑的、糾纏的、蕪雜的表達,屏蔽掉了時代背景的滲入,又強化了愛情的無功利、無雜質(zhì)、無目的。而滿山油菜花下生離死別的純愛,在悲傷的蘇聯(lián)歌曲渲染下,彌漫的是經(jīng)典日劇的情懷。在“以真情為恥”的年代,張藝謀拍出這么一部把清純當做唯一路徑的電影,是回歸,也是顛覆。
面對諸如“文革時代背景”“性壓抑”等基本回避的問題,張藝謀在接受本報專訪時并不避諱——“它畢竟不是像《活著》那種類型的故事,文化大革命有特別復雜的社會和政治背景,這個作品承擔不了方方面面的東西,它好像就是拐到角落去寫了兩個年輕人的故事而已。我最大限度地保存這記憶的魅力,尋找兩位新人干凈的臉。通過他們,帶入那種久遠的、久違的純真感!
是純美還是平淡?
《山楂樹之戀》三大爭議
爭議1 字幕推進情節(jié)
采用字幕的方式推進劇情的發(fā)展,是電影中的最大爭議。影片從一開始就以文字交代故事的背景,接下來,老三和靜秋兩人命運的推進、感情的分分合合也多是靠字幕來承上啟下,這種情節(jié)的處理方式給影片帶來一種斷裂感。然而要將原著幾十萬字的內(nèi)容壓縮到一部110分鐘的影片中,這中間肯定充滿取舍和選擇。在影片開拍之前,張藝謀就在腦海中構造了一個畫面——用這樣的字幕來做最后的收尾: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個月了,也不能等你25年了,但我要等你一輩子。這是老三對靜秋說的一句感人淚下的話語,而這種處理方式安靜、溫婉,也給觀眾留下足夠的想象空間。有些電影直接用字幕來表示時間的流逝確實有偷懶的嫌疑,這種手段近乎老套,但是如果出于對影片氣氛的考慮,相較于其他方式而言,這種敘事方式更能營造出一種滄桑感,時光流逝,不可逆轉,就像講故事的老者的一聲嘆息。
爭議2 被抽離的時代感
影片從一開始就用字幕的方式交代了故事的時代背景——文化大革命時期,之后也出現(xiàn)了很多體現(xiàn)時代感的情節(jié),比如排練革命舞蹈,靜秋的媽媽被斥“走資派”,在語言上也無數(shù)次提到毛主席語錄、勞動改造等等,但是這些細節(jié)處理得很弱,幾乎是輕描淡寫,無法深刻地感受到特殊時代所帶來的命運感。倒是在采訪編劇尹麗川時,她向記者透露,在最初的劇本中,他們做了很多時代感的處理,尤其是對影片的結局處理煞費苦心:文化大革命結束,所有人在歡慶之時,靜秋卻獨自逆向而行,這隱喻了雖然那個時代終結了,但是留下的烙印卻無法抹去;而影片的結局卻止于靜秋站在山楂樹下的靜靜守望。前者詩意且沉重,后者唯美而平靜,隱去了時代感,感受不到那種沉重,也感受不到導演的責任,不得不說是一種缺憾。
爭議3 純愛就是無性之愛?
“史上最干凈的愛情”,電影的宣傳海報上打出了這樣的宣傳語,人們不禁熱議,何謂最干凈的愛情?在原著中老三和靜秋赤裸相對,情欲飽滿,而影片中,老三與靜秋雖然共處一室,同床共枕,也僅止于隔衣?lián)崦,額頭輕吻,相比較而言電影更為簡單純粹。難道干凈的愛情就是“沒有得手”的無性之愛?對于這一點,張藝謀的解釋是,純愛只是一個概念,它和有性無性沒有關系,他所選擇的只是一種更符合電影情節(jié)的性愛表現(xiàn)方式。不過仔細想來,如果老三和靜秋一開始就羞澀、懵懂、壓抑,而在故事的結尾卻突然難抑情欲,干柴烈火,或者這更符合現(xiàn)世人的愛情觀,但如果放進整個影片中,這樣的處理反倒會顯得突兀、破壞節(jié)奏感,令人難以接受。我們該慶幸的是,影片中沒有刻意的煽情,沒有大手筆、大場面,沒有特技特效,沒有3D、IMAX,甚至連張藝謀最愛用的奔跑的鏡頭都很難尋找,一切處理得風輕云淡,這是最原始,也是最本真的藝術之美。
參與互動(0) | 【編輯:李季】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