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色,戒》系列評論】
首先聲明一點:李安的《色,戒》,不一定非得是張愛玲的《色,戒》。小說改編成電影,導演完全可以將原著推倒重來。其實李安正是這樣做的。電影里的王佳芝不是小說里的王佳芝,電影里的易先生不是小說里的易先生,他們之間的關系也不是原來那么一回事了。問題在于,小說中王佳芝如此做法,得到這樣的命運,是有著她自己的邏輯關系,一切可以自圓其說;李安顯然并不接受張愛玲為人物安排的邏輯,他對此另有一番解釋,然而他的解釋并沒有做到合情合理。
在小說中,王佳芝最終放走易先生這個“后果”,是有充分的心理上的“前因”的。在香港,為了完成暗殺易先生的任務,王佳芝被安排和一個有性經(jīng)驗的同學發(fā)生關系;但是還沒派上用場,易先生就已經(jīng)離開香港。這是王佳芝心里抹不去的痛,當時女人的貞節(jié)觀念很強,王佳芝白白失身,甚至讓她認為那些同學可能“別具用心”,她想:“反正就是我傻!闭驗槿绱耍瑤啄旰笸跫阎ピ俅螀⑴c暗殺易先生的行動,才會“義不容辭”:這回一定要成功,這樣當初失身才有意義,用作者的話說,“因為一切都有了目的。”這可以說是一種賭徒心理,越輸越賭,一定要撈回來。到了那一天,兩人約好出去,王佳芝借口要補耳墜上的鉆石,和易先生一起來到珠寶店,這是早已安排好的實施暗殺之地。易先生臨時起念要給她買戒指,挑中了一個六克拉的鉆戒。這個偶然事件給王佳芝很大的心理沖擊,使她突然感到:“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庇谑欠抛吡艘紫壬。這從人物心理上講是合情合理的。
電影中王佳芝失身的情節(jié)被弱化了,增添了老曹前來敲詐,最后被學生殺死一場戲,這直接導致王佳芝與同伙暫時分開。小說中,暗殺只是沒有結果而已,這沒有結果的事情以后還可以繼續(xù)。但是在電影中,老曹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學生們的暗殺意圖,事情已經(jīng)敗露了;而且老曹說“我早就發(fā)現(xiàn)你們了”,他們不會推想易先生一樣也發(fā)現(xiàn)了嗎?幾年以后這幫人還要再次做這件事,顯然就是不可能的了。電影添加的這一情節(jié)既不合乎暗殺者的邏輯,也沖淡了白白失身一事對王佳芝心理上的影響。
在張愛玲的小說中,王佳芝從一個暗殺者到突然放走暗殺對象,這么大的心理轉變,其間過程盡管奇特,卻交待得清清楚楚;在電影中,王佳芝與易先生之間到底是怎么回事,觀眾大概不大容易搞明白,尤其當看不到完整版時;而那些被刪掉的內容,應該也屬于李安對于這一關系的解釋,所以這一層姑且按下不表。
單就情節(jié)而論,電影為王佳芝放走易先生所安排的情節(jié)是明顯不合理的:先是王佳芝拿著裝有易先生的名片的信封到珠寶店,結果是安排她挑選鉆石;以后去取做好的戒指時,她計劃暗殺、結果卻放走了易先生。但是王佳芝為什么不在第一次去首飾店時有所觸動,而非得要等到第二次去才有所觸動呢?第一次她已經(jīng)看到了被她叫做“鴿子蛋”的六克拉的鉆石,而且老板講明是易先生買給她的,已經(jīng)付過錢了;第二次再去不過是看到一個成形的戒指,在鉆石周圍鑲了一些碎鉆而已。
類似這種地方,我們看到李安所做的都是要讓情節(jié)變得復雜,因為原作只是個短篇小說,改成這么長的電影內容不夠;然而他反而增加了不合理的因素,結果故事變得不大成立了。中國電影一向是編劇這一環(huán)節(jié)最為薄弱,沒想到《色,戒》也如此,而且還把一個本來編得天衣無縫的故事給弄成這樣了。
□止庵(北京 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