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謎》進京,我們不能不聯(lián)想幾年前掀起“原生態(tài)”詞組濫用潮流的《云南映象》。期望值很高之下,觀看時發(fā)現(xiàn)印象中脫俗的楊麗萍,徹底跌落凡間。
《云南映象》與《藏謎》,那是珠玉在前。制造過上品的人,再端出來的,卻是大概連舞劇開頭那盞綠光熒熒的“佛眼”也不愿正視的產品。質量相差忒遠,這是有心人最難以理解的。也許楊麗萍前后兩段獨舞還能抓住眼球,但余下的《藏謎》,只剩敗筆一茬茬。
比如,一段堪稱惡俗的“牦牛舞”。擬人的牛邊跳街舞邊唱“你是我的妹妹,你是我的愛人”;以及放牛倌意欲制造幽默效果,卻煽成了讓人面部神經抽搐的矯情。有現(xiàn)場記者給媒體寫報道,說此劇在成都首演時,觀眾指責現(xiàn)代感太強,不倫不類;而在北京的觀眾更多的是笑聲。我與我的同伴都有成都觀眾一般的感覺。
“現(xiàn)代感強”不該成為被詬病之處;“不倫不類”,也并不因為藏族舞蹈中出現(xiàn)街頭舞蹈的動作。相反,吸引我來的,正是因為早就聽說《藏謎》中加入了“嘻哈”———因此期待擅長創(chuàng)意的楊麗萍會帶來什么驚喜。《藏謎》中的跨界,也有“跨”得人眼前一亮的,比如壓軸的“黑帽舞”中,楊麗萍領著五個藏族小伙跳“夏拉舞”,將藏族傳統(tǒng)民間舞與街舞的“酷”糅在了一起。兩者融合不露痕跡,現(xiàn)代感強烈,觀看舒服。
敗筆之二是藏族歌手容中爾甲唱《格薩爾王》。一部從開頭就以重現(xiàn)藏民朝圣的原貌為噱頭的舞劇———開場巨大“運轉”的轉經筒、60個藏民從觀眾席上一步一磕頭往臺上“拜”去———當你們要動用《格薩爾王》這部中國最長的民族史詩作為舞劇元素之一時,當然應該前后統(tǒng)一地慎重去表現(xiàn)。但當晚我們只聽到了一首平庸的被起名叫《格薩爾王》的流行歌。暗地里氣憤:從前《云南映象》里的歌,首首都像從鄉(xiāng)土地里直接長出來的,旋律、歌詞質樸得能讓人戰(zhàn)栗。楊麗萍應該知道什么才是動人的。
也許是《云南映象》的生活畫幅太細致,舞蹈語匯工筆且真誠,讓坐在臺下的我們體會飄著稻米香、竹林綠的鄉(xiāng)間民俗!恫刂i》也有收割、修補屋頂、放牛這些民間描寫,但當這些描寫都放在了一個“儀式”的大框架內,缺乏連貫的敘事與舞臺風格;作為線索的老媽媽走朝圣之路的過程也多處令人感覺缺乏感人、自然的情節(jié)時,所謂“舞劇”就只能酷似一臺綜藝晚會了。
《云南映象》與《藏謎》,結尾的效果也異于天壤。前者的脫俗:楊麗萍留一個背影漸遠,讓看過的人難忘;后者卻徹底俗套:楊麗萍不僅大聲招呼起觀眾來,還“教誨”藏族小兄弟要上長城當英雄。“無聲勝有聲”的舞者真高啊。
楊麗萍在演出前面對媒體提過,關于原生態(tài)舞蹈的展現(xiàn),“既要讓味道進去,又不失綠色營養(yǎng),這個度其實很難拿捏”!恫刂i》也許就是拿捏未及火候的一次。原因可能就是楊麗萍不夠懂得西藏。末尾的三千套花綠的藏族服飾,除了令人眼花繚亂,沒留下別的。
□普緒客(北京 樂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