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十一月十三日電 題:賈樟柯:香港是讓我感到親近的地方
中新社記者 陳伊敏
第一次香港之旅后,賈樟柯真正走上了他的電影之路。
“我的幕后制作團隊來自香港,香港是讓我感到很親近的地方。”他對記者如是說。
憑電影《三峽好人》奪得本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金獅獎的中國導演賈樟柯,近日在香港的活動頗為繁忙。先出席《三峽好人》首映會,后于“亞洲文化論壇”中演講。在一個晴朗的午后,賈樟柯接受本社記者專訪,從他跟香港的緣分、以及港產片對他電影創(chuàng)作的影響談起。
T恤、牛仔褲、帆布鞋,臉上總有溫厚的笑,眼前這位就是被譽為“亞洲電影閃電般的耀眼之光”的大導演賈樟柯。
相聚天星碼頭
《三峽好人》中,賈樟柯關注的是一個正在消失的地方。就在此次采訪的前一天,香港中環(huán)天星碼頭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賈樟柯對此有些唏噓。
“一九九六年,我第一次來香港參加影展,就在天星碼頭跟朋友們會合。往后的多次聚會,在哪兒等?——也都在天星碼頭!
當他開始講述十年前的來香港機緣時,又再度有了笑容。“當時我還在上大學。同學中有不少香港人,其中一個把我們的實驗片《小山回家》帶到這里,參加獨立短片比賽!
作品最后獲得了金獎,也就是那次香港之旅,他結識了合作至今十年的團隊,并且得到資金拍攝成名作《小武》,踏上了電影探索之路。
“那是我第一次見識了外面的世界,打開了新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在這里找到了攝影師余力為,還有制片人周強,并把他們拉下水,一起做電影!闭f完,他開懷大笑。
“稀里糊涂”看港片
從《小武》開始,在目前所拍的五部故事片中,賈樟柯一直沿用寫實性的紀錄風格,關注社會小人物的個人生命經驗,不忘“對世俗生活的尊重”,給觀衆撲面而來的真實感。
“我喜歡杜琪峰的電影,因為作品里面的本土氣息!
“香港的電影對我影響很大!辟Z樟柯說,他們這一代,很缺乏關于人際關系和倫理情常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而港產電影恰恰保存了這部分文化。例如,關于朋友間的相處、社區(qū)鄰里的概念。
“香港還保留了特別多的古語。像《無間道》中的‘差人’和‘官家’等稱呼,都是一種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彼^續(xù)說,“我第一次知道‘江湖’的概念,也是來自于香港電影。”
提起看港產片的歲月,賈樟柯說,他從初一到高三,看了大量的港產片。從胡金銓的《龍門客!罚匠升埖奈浯蚱,從張徹、吳宇森到徐克,如數(shù)家珍。
“就這樣,稀里糊涂地見證了香港電影的發(fā)展!闭f完他又笑了。
血液里的親近感
出生、成長于山西的賈樟柯說,香港總給他一種親近的感覺。“除了幾個內地城市,最熟悉的就是香港了!
“雖然我出生在簡體字的時代,但是香港鋪天蓋地的繁體字卻給我一種親切感。這種華人符號所勾起的血液親近感,是不可言喻的。”
“香港很傳統(tǒng),文化和生活是延續(xù)的。我最喜歡看香港的報紙、喝早茶!眰壬碜谏嘲l(fā)上的賈樟柯,始終保持笑容。“飲茶、吃飯,看看報紙,這些都是非!袊纳罘绞。”
停頓了一下,賈樟柯笑言,“我會在香港拍一部電影,講述四五十年代的香港。透過香港的視覺來看中國的命運!
《三峽好人》月中在港公映。片中,有一幕三峽“小混混”模仿周潤發(fā)在英雄本色中用美元點煙的場景,也許能讓香港觀眾心領神會地笑一笑,而葉麗儀的老歌《上海灘》,也許能撥動港人心里的某一根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