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相聚,偶然談及香山,交口稱頌香山紅葉之美。深秋時節(jié)站在山高處,俯視腳下莽莽蒼蒼的黃櫨,泛紅流丹,浩無涯際,真似波濤洶涌的紅色海洋。然而香山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翠”。它雖與玉泉山、萬壽山不同,沒有大面積湖水,但山巒林木之盛卻遠(yuǎn)勝玉泉、萬壽二山。
香山之“翠”,并非近代始為人贊賞,而是自古已然。明朝孫丕揚(yáng)就寫過這樣的詩句:“人傳寶地紫光收,天語香山翠色淫!北葘O丕揚(yáng)稍晚的袁宏道也曾作詩予以肯定:“真人天眼自超倫,翠色香山此語真。”從這些題詠中可以看出,香山之翠是歷史悠久的,它那綽約多姿布滿林木的峰巒,象裝點(diǎn)著翠玉似的蜿蜒起伏,翠柏蒼松,無處不有。
香山山林之勝久已有名,金朝完顏雍于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建成香山寺于此,爾后還作了皇帝的“行宮”,香山名氣更大。到了元代以后,又有過一些修建,明代香山就具規(guī)模了!褒X翠置殿樹,級石上穹昊、高卑各稱秒、曲盡結(jié)構(gòu)巧,有泉如線縷,盤轉(zhuǎn)出松杪,……綺麗誰所營,民力為茲稿”(明李夢陽詩)。清乾隆十年(1745年),又在過去的舊址擴(kuò)建了許多殿宇、臺榭、亭閣、塔坊,并改名為靜宜園,作為清代皇帝避暑消夏的離宮之一,與靜明園(玉泉山)、清漪園(萬壽山)并稱為“三山”。在弘歷一番經(jīng)營后,建筑更加精美:“當(dāng)時就有所謂二十八景之說。從這些景物的名稱看,也著實(shí)突出了一個“翠”字,例如:“綠云舫”,“聽法松”,“翠微亭”,“青未了”,還有那稱之為“翹首眺青蓮”的“芙蓉坪”,太陽落山時,翠色愈重的“重翠崦”;“絢秋林”更是“丹黃朱翠,幻色炫采”,而從削壁山巖之間,刻滿的題詠的用字來看,如“夢屏”,“翠云”,“留青”,“飛秀”等等,也都不難理解是因“翠”而作的。
若是從北門入園,遙望山領(lǐng)重疊,更是蒼翠欲滴。詩云“山行彌日山亦奇,亂峰扶翠紛參差”。張養(yǎng)浩寫的這個“翠”字,可謂到家了。游程最后的風(fēng)景點(diǎn),是靜翠湖。這里的“翠”更是維妙維肖了。繞行湖岸,隨意四顧,你周圍的景色,除了翠的還是翠的,垂柳是翠的,棒莽也是翠的,那密布的古柏古松,則是翠聳云宵,氣勢非凡。從湖的北岸相望彼岸,游人在翠微之間若隱若現(xiàn),不禁使人想起李白的詩句:“卻愿所來徑,蒼芬橫翠微!